加上这一时期诸葛亮“躬耕南阳”和诸葛亮开始由历史人物向艺术形象的过渡,所以出现了大量记述南阳诸葛亮的诗文和碑记,一改南北朝时期只有隆中“亮家说”,没有南阳“躬耕说”的局面。有武侯自述背书,卧龙名号佐证,在没有任何初始典藉或文物认证诸葛亮躬耕地确切位置的背景下,南阳卧龙岗作为诸葛亮躬耕地,较之历史上从未归属南阳或古南阳郡的襄阳隆中更有说服力;历代颂扬躬耕地的诗词歌赋,与南阳卧龙岗相关联者数倍于襄阳古隆中即是旁证。
1、河南南阳的卧龙岗,真的是诸葛亮的故居吗?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肯定不是诸葛亮故居、躬耕地,只是后人建造的一个纪念诸葛亮的祠堂所以称武侯祠。从建筑风格来看蒙古族元素浓厚典型的是诸葛亮草庐和蒙古包无异,所谓卧龙岗十景完全照搬隆中十景建造的,说卧龙岗武侯祠不是诸葛亮躬耕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元代以前卧龙岗叫八里岗,卧龙岗这个名称应该是建武侯祠后改的。
二是历朝历代南阳府志均承认并记载诸葛亮躬耕地隆中,并非卧龙岗,三是汉时称南阳的只有南阳郡,宛城只是南阳郡治所,诸葛亮所称躬耕于南阳显然指南阳郡并非宛城。四是陈寿三国志明确记载诸葛玄带诸葛亮到荆州治所襄阳投靠刘表并没说去宛城,五是诸葛亮躬耕那十年刘表并没有实际控制宛城,而宛城又战事不断不适合隐居躬耕,若躬耕宛城也失去依附刘表的意义。
2、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究竟是在南阳还是襄阳?
《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有武侯自述背书,卧龙名号佐证,在没有任何初始典藉或文物认证诸葛亮躬耕地确切位置的背景下,南阳卧龙岗作为诸葛亮躬耕地,较之历史上从未归属南阳或古南阳郡的襄阳隆中更有说服力;历代颂扬躬耕地的诗词歌赋,与南阳卧龙岗相关联者数倍于襄阳古隆中即是旁证。(襄阳古隆中是砌庙拜神之作)相应地,襄阳(古)隆中做为东晋襄阳人习凿齿命名、出现于十七世纪中叶(清康熙年间)的诸葛亮‘’故居‘’及‘’襄阳说‘’力挺的‘’躬耕地‘’,其文物价值远逊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但其文化传承和纪念意义与南阳卧龙岗相比不遑多让;两处“躬耕地”争议数百年,相映成趣,为三国文化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两地共同晋身国保单位及AAAA级风景名胜区即是例证,
遗憾的是做为争议一方的’’襄阳说‘’者,为地域私利,罔顾争议事实,企图用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的招式独占躬耕地名头:一、称‘’亮家‘’在襄阳隆中(事实:①诸葛亮生前根本不知‘’隆中‘’为何;陈寿《三国志》通篇无‘’隆中‘’二字出现。②王隐《蜀记》最早记述‘’亮故宅‘‘’’隆中‘’在‘’沔之阳‘’,与襄阳无关;③‘’襄阳说‘’源头、习凿齿在《汉晋春秋》里‘’号曰‘’(听人说)的‘’亮家‘’隆中既在‘’南阳之邓县‘’,又在汉水南岸,与‘’沔之阳‘’矛盾,又与自己认可的‘’自汉以北为南阳‘’前后龃龉,不足为信,
)二、声称古南阳郡管辖今襄阳隆中(事实:①习凿齿《汉晋春秋》:自汉以北为南阳,自汉以南为南郡‘’;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隆中在汉水南,归襄阳),三、由以上一、二步做铺垫,推理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躬耕地即为襄阳隆中(逻辑BUG:为什么不可以指同属汉末南阳郡的南阳武侯祠或其它地方?神逻辑嘛!你‘’襄阳说‘’是武大郎开店么)。
这就是历代‘’襄阳说‘’者穷经皓首、用习凿齿的‘’亮家号曰隆中‘’生硬粘合‘’躬耕于南阳‘’的大致过程,其间种种移花接木的证据拼接,令人叹为观止,说回正题。‘’襄阳说‘’的软肋之一就是权威史籍、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里‘’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一语,点明了隆中归属曹操设立的襄阳郡而非南阳郡,直接打脸‘’襄阳说‘’学者‘’躬耕南阳即襄阳隆中‘’的论调,踩到了‘’襄阳说‘’痛脚,而‘’襄阳说‘’学者又不敢把权威史藉里不利己方观点的记述习惯性地扣之以‘’伪造”罪名(恐贻笑世人),于是便有了‘’襄阳说‘’信徒、襄樊学者丁宝斋先生引述《资治通鉴》‘’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一语时隐去襄阳二字后,拿来为‘’襄阳说‘’背书的尴尬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