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鎏金皇冠李自成玺印大顺军文告三件密谕。——顺治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按照李自成自西安战败后,他可退却的方向只有清军还未涉及到的江南地区,而襄阳之地则是李自成未入西安前的据点,一直到今天,关于李自成的迷踪和死因仍无确切说法,79年,为开发旅游业,通山县在高湖乡小月山下新建了一座闯王陵,并派人到通城县李自成墓前拓取郭沫若所题的李自成墓志铭和“李自成之墓”的碑石,并将其中通城县的“城”改成通山县的“山”,重新錾刻碑石,分别立在新建的闯王陵内和一个无主坟旁充作李自成墓。
1、李自成是怎么攻破西安的?
在明崇祯皇帝16年的时候,这时的李自成通过攻破潼关,这时他的大军,一路烧杀抢掠就直接到了当时贵族居住的地方西安,虽然西安的城墙比较坚固,但由于那时的明朝,已经到了岌岌可危之时,根本抵挡不住来自李自成的强烈进攻,几乎没有抵抗,就彻底被李自成乘胜西破潼关,攻入陕西,不久占领西安。次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西京”,建立“大顺”政权,改年号为“永昌”,
在原来襄阳所建机构的基础上,扩大了各级政权组织,以刘宗敏、田见秀任权将军,贺锦以下将领为制将军等,负责军事;设上相、左辅、右弼等负责行政,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设尚书、侍郎;设天佑殿大学士、弘文馆、文谕院、知政使等官职。又改延安府为天保府,米脂县为天保县,铸造永昌钱,开科取士,编造《甲申历》等,
2、历史上的李自成是怎么死的?
李自成,原名李鸿基,驿卒出身,崇祯二年(1629年)参加张存孟起义军。后来,他辗转投入高迎祥麾下,随着义军不断壮大,作战勇猛的李自成被称为闯将,崇祯九年,他被推为闯王,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农民军攻入北京城,一举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不久,山海关一片石(地名)之战,大顺军遭吴三桂关宁铁骑和清军的联手夹击,惨败而回,李自成匆匆在明宫武英殿内举行即位典礼,随即放火焚烧宫殿并仓惶撤出只待了短短42天的北京城,
之后,面对清军与吴三桂部的追剿,李自成数战数败,被迫转战南北,并于1645年行军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时,他率20骑入山侦察地形(亦有打粮之说),突遭乡民袭击,李自成从此失联,不知所终。一直到今天,关于李自成的迷踪和死因仍无确切说法,综合各类记载和传闻,大致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死于九宫山说”和“禅隐夹山寺说”。
据《明史》和《小腆纪年》以及《南疆逸史》等文献记载,李自成率大顺残军抵达湖北九宫山时,见闯王大势已去,队伍逐渐散去,自成本人领20骑进山,被乡民程九百、金一柏等人用铁锄击毙,同治年间的《通山县志》对此也有记载。但“九宫山罹难说”也有两点可疑之处,首先是清英亲王阿济格在奏报中说闯王遗骸“尸朽莫辨”,其次是南明兵部尚书何腾蛟在给唐王的奏报中说“职在九宫山已将李自成斩首,但亲兵将首级不慎丢失”,
从他两人呈上的奏报可以看出,事发时他俩均未在场,也没亲自验看过闯王遗骸真伪,所以语气写的含混莫名,或许是从部下嘴里听来的消息。民国学者申悦庐最先质疑闯王“九宫山死难说”,他认为李自成兵败后并未死于九宫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将孙某某,他本人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老死于湖南石门县夹山灵泉寺,如此离奇诡异的说法,真的能信吗?申悦庐这个推断主要依据是清顺治时期醴州知州何璘所作《书李自成后传》之阐述,何璘在经过实地考察,仔细询问当地老人以及寺僧后,认为李自成并未死在九宫山,而是制造假象,迷惑并摆脱清军以及南明政府军的追击。
在从湖北公安逃到湖南澧州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大顺军将士见闯王再难成事,于是纷纷另谋出路,到安福县(今石门)境内时,李自成甩开十余名亲随,单独一人来到夹山灵泉寺剃度出家,他就是夹山寺的祖师“奉天玉大和尚”。李自成曾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奉天玉”暗含“奉天王”之意,“奉天”,一个老僧,要那么大的法号作甚?夹山寺内还收藏有奉天玉大和尚的画像,但其人双目炯炯,和《明史》记载的李自成“眇一目”即瞎了一只眼的形象有所不符。
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章太炎(炳麟)赞同“九宫山遇难说”,为证明自己的论断,他亲自来到石门夹山寺进行实地考察,他在寺里住了半月,考察到李自成归隐期间曾作《梅花百韵》来赞赏寒梅的品格,他搜集到其中5首,经考证后断为“托名伪作”,并以此作为驳斥“闯王出家夹山寺”之说最具权威性的有力证据。李自成究竟是死于九宫山还是禅隐夹山寺,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