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排水系统可能是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雨水从宫殿的屋檐排除到宫殿的高台,再排除到地面,经地下管网排入金水河,说明这个时候防汛观念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大禹治水葵丘盟誓至于北京的排水系统历史也很悠久,说明排水系统在建城的时候已经是必备的了。
1、武汉要是遭受到严重的大暴雨,城市排水系统能否经受住考验?
部分路段淹水是必然的,但不会像郑州那么惨烈。我能查到的武汉知名度高一点湖泊的水域面积加起来相当于西湖水域面积的30倍,不知名的小湖和市内湖域联通工程航道加起来,至少是40倍左右,每年根据汛期和天气预报强度,武汉市都会提前排水,忘记是18年还是19年,下了点小雨以后就开始抽排,汤逊湖8月份传统汛期水平面比3月份低了1米多,结果等了一个月大雨没来蓝藻爆发了,整汤逊湖都是臭的[捂脸][捂脸][捂脸]正常情况下,水平面离湖边挡水墙顶还有1米多的高差,抽排以后总高差接近3米,挡水墙和沿湖路还有至少半米的高差,而环湖路的标高比正常市区路面肯定要低,差不多是水量要从湖面高度起来4米多才能和80%的市区道路平齐。
武汉市只要是下雨,水务、交通两个部门必然是备岗备勤,传统低洼区域和交通堵点必然是有人值守,具体标准我不太清楚,但水深到一定高度就会封路发出预警,高德、百度都会提示,一旦长江水位超过预警,除了正规力量,预备役、政府机关、国企都会进行动员,抽调人员由市、区、街道进行统一调度。毕竟汛期长江破坏力比暴雨要恐怖,
2、北京的排水系统好吗?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雨污水的排除问题在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之前是没有的。是由于人类定居,且定居点越来越大直至发展到城市所带来的,大自然亿万年来的降雨并不是马上就会汇入河流流入海洋。而是会在低洼的地方形成湖泊和沼泽,这个规律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开始被打破。人类为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开始改变自然,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讲的就是这个事。
就是说在尧舜的时代就有了最初的洪涝观念,洪,特指外部的来水。涝,特指内部的水无法排除,春秋五霸的齐桓公葵丘会盟的盟约里就有“无曲防”,就是禁止以邻为壑把洪水引向别国。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国家间防汛公约,说明这个时候防汛观念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大禹治水葵丘盟誓至于北京的排水系统历史也很悠久,三千多年前周武王伐商归来未及下车就公布了一系列任命。
其中周朝的上卿召公奭(就是后来与周公立木分陕共同治理周天下的召公)因有功被分封为燕侯,召公因为是上卿不能自己就国。和分封到齐国的吕尚、鲁国的周公一样,是派自己的长子克去就国的,这个燕国的国都就在今天的北京房山琉璃河。近年来考古出土了当时的排水沟渠,说明排水系统在建城的时候已经是必备的了。当然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排水系统可能是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
时间要上溯到殷商了。燕国国都(琉璃河遗址)的排水沟渠燕下都的陶排水管安阳殷墟陶排水管组件现在的北京城历经了金、元、明、清和民国五个朝代,当初选址除了考虑饮用水源外也考虑了雨污水的排除。整个城市选在了永定河冲积扇的高点,故宫又是全城地势的高点。雨水从宫殿的屋檐排除到宫殿的高台,再排除到地面,经地下管网排入金水河,
充分显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元大都排水渠北海涵洞故宫排水系统故宫龙吐水故宫雨水篦子故宫雨水明沟故宫雨后效果当然这些都是为贵族服务的,北京城里的底层民众还有许多是生活在“龙须沟”这样的地方的。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当然也无需讳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民群众对市政设施的要求与市政设施完善程度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北京也有过立交桥逢雨必淹的历史。很多人都把城市的下水道比做城市的良心,甚至有台湾作家把这个问题当做是否是发达国家的标准,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仔细分析起来会发现固然有投入不足的问题,更严重的是投入的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全国各城市的排水事业都缺乏一个规划的主体、融资的主体、建设的主体、运营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