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献县投入1.3亿元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投入9000万元改造提升通往献县区雁洋S223线公路等级。有人天生刘德,天不丧斯文;有人说献县是儒教再生地,至少《毛诗》、《周礼》和《乐记》重生于献县,献县历史悠久,秦时置乐成邑;西汉,为乐成县;明洪武九年(1376),正式更名为献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是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县市区之一。
1、河北省献县,为什么叫献县?
说起来话长,献县在秦汉唐宋之际确实不叫做献县,它叫过乐成,叫过广城,叫过乐寿,叫过寿州,猛然间改为献州,确实突兀。金朝第四位皇帝完颜亮在历史书上被写成了一个弑君篡位、荒淫无度的坏皇帝,元朝人修《金史》连个皇帝名号也没有给他,称他为“海陵王”。其实完颜亮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好皇帝”,但他不是一个好人,他确实是杀死哥哥夺的皇位,于礼法和道德都不合。
足为后人戒,可是他的皇帝哥哥金熙宗完颜亶根本就是一个疯子,最爱干的只有两件事情,一件是喝酒,一件是喝醉酒杀人。完颜亶准备杀掉完颜亮,完颜亮是为了自保才杀掉了完颜亶篡权自立。完颜亮登上皇帝位后,大力打击金朝女真贵族,废弃了他们的世袭特权,杀了不少人,落下了残暴的名声,但他同时大批启用非女真族人才,尤其是汉人人才,因为他要推行汉化。
完颜亮推行汉化可谓全方面用力,学着中原政权开科考取士逼着金朝官僚们去读四书五经之外,另外还改革币制,铸造新钱,制定了封建法律,使金朝尽量脱离奴隶制度,最重要的是,这个自幼读汉书长大的家伙也有统一天下的事业雄心。他是一个诗人,为了表达统一天下的志向,他写诗词到: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为此他把金国首都从黑龙江的上京阿城南迁至了幽州,改幽州为“中都”。为了汉化嘛!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迁都之前完颜亮已经改过几个城市的名字了,这几个城市就包括幽州南边不远的寿州,寿州被改成了“献州”。至于完颜亮为什么把“寿州”改为“献州”?金朝读书人少,没能留下资料供后人查阅,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他给出了答案,朱元璋首先把献州降级为县。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因为献州是金朝和元朝的名字改回汉唐名字,他说:西汉河间献王刘德的陵墓和封地都在献州,这个名字很好,继续叫“献县”吧!,完颜亮是不是因为西汉河间献王刘德而改寿州为献州呢?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完颜亮这个“女真蛮人”很爱读汉书,不,他就是一个读书人,很多人认为他的文学成就可以和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人并列。
而河间献王刘德是一个不问政事,一生只读书,买书,抄书,藏书的大藏书家,刘德收集天下藏书,听说了善本、孤本之书,从来不用强制手段,必亲自前去重金购买。收购之后,再让人重抄一本还给原书主,他只要真本,如此一来,那些卖书者既得利又得名还不会失去藏书。为此,全天下众多知识分子和百姓都不远千万里,携带旧书,去刘德那里献书,
刘德算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第一个私人大规模抢救图书的人。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从刘德那里取走了不少图书资料,所以刘德去世后,得谥号“献”。后世称之为“河间献王”,刘德对于图书也不吝啬,凡是愿意去读书的,“置客馆二十余区,以待学士”。管吃管住,做学问去吧!有人说,天生刘德,天不丧斯文;有人说献县是儒教再生地,至少《毛诗》、《周礼》和《乐记》重生于献县,
献王陵旁边有一个村子叫做“八册屯”。一个小村名字,如此书卷气,也就是在献县了,后来文人,包括张继、王安石、乾隆皇帝、张之洞、纪晓岚等很多人都在献王陵前留下过诗词纪念他。想想完颜亮的身份,大概完颜亮也并不想做皇帝,也想做一个金朝的“河间献王”吧!读书作诗一生,为金朝的文化事业做大贡献吧!为后世文人所敬仰,纪念吧!谁知道呢?历史上有太多事情都没有答案的,
2、河北献县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献县历史悠久,秦时置乐成邑;西汉,为乐成县;明洪武九年(1376),正式更名为献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是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县市区之一。总面积1174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1个国营农场,500个行政村,2013年总人口为57万人;2013年献县生产总值完成144亿元;境内有子牙河、子牙新河、滏阳河、滹沱河、黑龙港河等五大河;有煤、碳、石油等矿产资源;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等生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