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用筷子就不会说舀,用勺子就不会说搛或叨,北方的手抓饭自然就更不会这样讲了。也和今天的普通话一样,没有文化的人是说不好的,从今天的方言和普通话同时存在的情况看,古代和今天应该一样也有方言和通用语,只是古代的通用语并不普及,只有读书人才会说的“雅言”或“官话”。
1、用筷子夹菜在各地方怎么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俗习惯不一样,自然言谈吐语也不一样。我们安徽东部吃饭用筷子叫:搛了吃.离家不出十里路是江苏省就叫:叨了就.有人说是水土造成的,这完全是无依据的偏解,而它恰恰是地域文化的一种体现!我以为一是口口相传,其二是言语的表达方式与实际相结合,如用筷子就不会说舀,用勺子就不会说搛或叨,北方的手抓饭自然就更不会这样讲了。
2、古代人说什么话?是各地的方言吗?
古代人说的什么话?是不是各地有各地的方言?从今天的方言和普通话同时存在的情况看,古代和今天应该一样也有方言和通用语,只是古代的通用语并不普及,只有读书人才会说的“雅言”或“官话”,其实也和今天的普通话一样,没有文化的人是说不好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因此,先秦时代的诸侯国几乎都分布于此,
那时的通用语应该就在中原地区。由于朝代的更迭,虽然语言文字的基础不变,但在口音上一定是有所变化,但是,就如西安话、洛阳话和济南话一样,其实都是中原雅言的不同分支,即使不用说普通话,这几个省的人用方言交流几乎没有障碍。因此,鲁国的孔子可以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能和楚王唇枪舌剑地一辩高低。
当然,先秦时代的语言发音和用词跟现代汉语的发音和用词是有所区别的,因此,隋唐时期出现了《切韵》,宋代又重编了《广韵》、《集韵》等规范汉字音韵的书籍。古代读书人就是参照这些韵书来说“古代普通话”的,要不然,朝廷里的官员来自五湖四海,各说各的方言,不但皇帝听不懂,大臣之间也没法交流,国家管理机构就没法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