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深圳市 > 潮汕民俗,潮汕传统民俗

潮汕民俗,潮汕传统民俗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09 14:59:55 编辑:深圳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潮汕传统民俗

是阿.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清明中秋端午之类的大节都要拜的.我就是潮汕的
对啊

潮汕传统民俗

2,潮汕的风俗 潮汕的风俗是什么

1、潮汕的风俗有游神赛糖狮、分家风俗、青龙庙会、奉财神、送春篮、吃年夜饭、祭祀、元宵插榕、穿蔗巷、饶平彩青、祭拜“五谷主”等。潮汕民俗繁多,而且,这也是潮汕人一直骄傲的地方。 2、除了传统的节日外,他们还保留着盂兰节。另外较有特色的还有“人节”食七样羹,澄海赛大猪,盐灶拖神等等习俗。

潮汕的风俗 潮汕的风俗是什么

3,潮汕风俗有哪些

岁时节日·春节习俗 ·南澳人过年·七样菜 ·“人节”食七样菜·正月初九 ·元宵节潮汕风俗·七月初七 ·清明美食习俗·七月施孤 ·潮汕人过清明节·中秋节 ·潮人端午习俗拾趣·中秋赏月 ·端午节的风俗活动·端午节 ·潮人中秋民俗拾萃·冬至 ·葵潭十月十五吃米糍·冬节与“九”礼仪习俗·九月放“风琴”·蓄须·渔夫戴金耳环的习俗·潮人饮茶礼俗·送顺风·贺荣归·生老习俗·结义礼节·接“番客”·祭祖的礼俗·对父母的避亲称呼·海陆丰的婚丧礼仪·元宵插榕习俗· 婚姻礼俗·潮汕婚俗“六礼”·送聘与回礼·"麒麟到此"的风俗由来·潮汕媳妇的礼法·婚礼中的过腋礼·送花粉·出花园·婚姻礼俗·嫁女时习俗·打冤家与逆缘婚社会生活·斗狗·讲古·潮汕人做栀粿·大瑶村辞岁吃蒜不去根·南澳渔民“做妈生”·唱歌仔 斗畲歌·斗墟·澄海赛大猪·竖灯竿升彩凤·甘蔗与民俗活动·潮汕人春日习俗·赏仙会与潮阳笛套·九月放“风琴”

潮汕风俗有哪些

4,潮汕的民俗有哪些让人容易吗

比如游神赛会呀,冠山乡的赛大猪呀,这些都很好记住的。这个你可以上潮汕百科 http://baike.456q.com/ 上面很多潮汕的风俗民俗资料。

5,潮汕风俗有哪些

一、潮汕地区的过年风俗很早,从农历腊月就开始了。腊月二十四是“老爷上天”的日子。这里的“老爷”,相当于一位长驻在家庭、保佑全家平安健康的神明,在腊月廿四到正月初四,“老爷”就会上天“述职”。所以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拜老爷”,求老爷“上天言好事”。祈祷来年心想事成。二、快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做粿了是潮汕地区最具特色的习俗,如红桃粿、鼠壳粿、甜粿、菜头粿等,还有鸡、鸭、鹅、鱼、猪肉等等。样样俱全,但是现在年味没有以前那么重了。三、除夕夜团年饭之前,必须“拜公祖”(祭祖宗),请祖宗先用餐。接着,一家人团团围坐,吃年夜饭,迎来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吃菜时也有很多讲究,必须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有头有尾。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四、吃完年夜饭后拜年晚辈要向长辈拜年,祝长辈来年健健康康,财运亨通。长辈则要派发压岁钱,俗称“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参加工作了的晚辈也要给长辈送钱。表示孝敬。五、年初一以后,大家会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潮汕民间有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明拜年的重要性,这也是潮汕人团结的象征。拜年的人一般会带上两个大桔(即潮州柑,谐音大吉)送给主人,主人也回赠两个大桔,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

6,潮汕民族风俗

七月初七,“女儿节”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复,煮“甜汤”给家婆和自己的老妈吃,潮汕人的“成人礼”在十五岁,一般也是在七月七,叫“出花园”(注:我是潮汕揭阳的,潮制汕四市,有揭阳,汕尾,潮州,汕头) 八月十五“拜月娘”在天台或院子里,自家(几家合在一起)摆上水果,月饼,香案,“百片糕”也叫纸片糕、蒸糕等。在月亮刚上升的时候开始点香烧香,八月十五也是我们这一个类似于“乞巧节”的节知日,在供品桌上,少不了自家巧媳妇,乖女儿的道手工“折纸”龙凤,荷花,元宝等易折又有好意义的最常见,竟然是供品,拜完后,自然是将其火化掉

7,潮汕的习俗有哪些

潮汕的习俗:1、功夫茶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2、剃胎发在潮汕大部分地方,婴儿出生满月时,长辈要为其剃胎发。也有些地方是在婴儿出生12日时进行。新生儿的第一次剃头历来被看作是一件喜事,剃了娘胎里带出来的胎毛,终于可以“从头开始,重新做人”了,因而剃胎发的仪式严肃而隆重,讲究一定的规矩。3、七样菜七样菜是潮汕民间颇具特色的一种食俗,这种用七种不同品种的蔬菜煮成的菜肴,有“新春发大财”的寓意。虽然味道比较怪,但主要是为了过年图个吉利头。4、打油火“打油火”是潮汕入厝的一种风俗,建了新宅,入宅居住,主人必须请师公来屋内做法一次,驱去室内邪煞之物,以求合家居住平安。这是潮汕乡下入厝的驱鬼仪式,俗称“打油火”。5、出花园出花园是指当男女孩长到15岁时,便接受这样一种仪式的洗礼。关于“出花园”一语的由来,普遍认为未成年的孩子在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里,直至15岁到来,宣告童年时代向另外一个时代的转变,所以要从“花园”中踏出,走向成年的门槛,从此要对自己,对社会负责。潮汕文化特点:1、民间性。如潮剧、潮汕音乐、潮汕民俗、潮汕民间文学等,皆植根于海内外潮人大众,深受海内外潮人乡亲的欢迎。潮菜和潮汕工夫茶,都为海内外潮人所喜爱,在海内外潮人日常饮食中十分普及。2、兼容性。潮汕文化既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取古代南粤土著文化的优良成分,同时吸收了海外文化的一些优良成分,互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群体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3、精细性。潮汕木雕、石雕和美术陶瓷,都十分精细雅致。潮汕农艺具有潮汕妇女一丝不拘细致绣花的风格。潮阳英歌舞中108条好汉,皆有独特的脸谱、服饰和性格,十分精细。4、开拓性。潮剧吸取了不少古典戏剧和潮汕民间音乐、舞蹈等不少优秀成分,创造而成为富有特色的剧种。潮汕音乐既保存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华,又吸收民间音乐的优秀成分,创造而成为民间很喜爱的音乐。

8,潮汕地区传统节日的习俗是什么任意一个传统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潮汕端午有各种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习俗。  潮人《端午》有名诗云:“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诗文活灵活现地道出了潮汕人过端午节的生动逼真情景。  一、龙舟竞渡  潮汕水乡,江河交错,池塘遍布。岁逢端午,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竞夺锦标,万人空巷,泼水助威,热闹非凡,潮诗《端午赛龙舟》云:“端午云开阵雨收,万人江上赛龙舟。心随鼓点声声急,忘却屈原当日愁。”这是诗人描写人们观看赛龙舟的真实情景。  二、吃端午粽  潮汕人俗称“粽”为“粽球”。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吊屈原遗风之一。民间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可见粽球已成为潮汕名小吃的历史悠长。尤其是汕头老妈宫“双烹粽球”最为著名,最惹海外游子乡思,常念不忘。有的“老番客”刚回归故里,在汕头就专点“老妈宫粽球”,以先尝为快。品尝时先将包裹着的竹叶撕剥掉,呈现着热气腾腾,油香喷喷的糯米饭洁白晶莹,馅在里面的绿豆沙、瓜丁花生、香肠、虾米、香菇、猪肉、腐乳汁、胡椒粉等可口的馅料五彩纷呈,自然而然地令人馋涎欲滴,细细品尝,香、甜、嫩、滑、色、香、味俱佳。  三、悬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
元宵游神,七月施孤,中秋拜月娘烧塔
正月,二月,营老爷
清明,扫墓
端午,彭龙船,食粽
全国都差不多

9,潮州有什么民风民俗

在潮汕,冬节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节日之一。潮汕冬节有很多民俗活动,如祭祖、谢神、扫墓、吃糯米丸等。  一、吃冬节丸  潮汕冬节丸(南方人称“丸”,北方人叫“圆”。叫法虽不同而义同),分两种:一为常见的糯米丸,一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长条,用剪刀斜剪下,两头尖尖如白米,故名。主要流行于揭阳一带)。  福建人在冬节也要吃糯米丸,《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五载有这种风俗起源的传说:  往时有一樵者,至山樵采,失足坠涧中。涧极深,无人援救,不能出险。且深山路绝人稀,樵者呼救,力竭声嘶,亦无援之者。樵者居涧中,食黄精姜得免饿毙。历十余年,遍体生毛,身轻能飞。于是高飞出涧还家。性状全变,家人呼之不应。乃用糯米粉和水成丸,与樵者食。樵者以为黄精姜,食之。渐还本性,家人得以团聚。而自此相沿成习,遂有搓丸之风矣。  这个传说,是在意义寄托的层次上对冬至吃糯米丸的习俗的诠释。潮汕人多从福建迁移而来,冬至吃糯米丸与福建同俗。而潮人通过这种民俗活动,把祈求家人团聚、家族和谐团结的寄托,表现得更为鲜明。冬至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先将糯米舂成米粉末儿晒干。冬至前一天,吃过晚饭后,家中的主妇就开始张罗着把一只大箶(浅沿的筐箩)摆在桌上或地上,用开水把糯米粉和成粉团,然后,一家子无论大人小孩就围坐在箶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样的冬至丸,放入箶里晾晒。冬节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为好,这叫“父子公孙丸”,象征着岁暮之际一家子圆圆满满。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妇煮好红糖汤,将丸子下锅,煮成汤丸。先盛一大钵祭祖,家里的地主爷、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过。然后主妇叫醒全家老少起来食汤丸,俗称“汤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汤丸大一岁”。尤其是孩子们最盼吃这碗圆,常是半夜里醒来好几回。然而,天好象要与孩子们作对似的,老是不亮。其实这是到了冬节前这天,夜的时间最长,过了这一天,便开始逐渐变短。
可以
我也是潮州人,请问有回答吗?好点的!!!!!!!!!!!!!!!!!!

10,广东潮汕人习俗是什么

肚兜又称“抹胸”,潮汕人叫“肚腰”,盖围于“肚”而系于“腰”之故。潮汕地区的肚兜呈略扁的八角状或者椭圆状,利用边角料拼缝而成,左右对称的二三层以上厚布料,表面用几十块三角形小布片拼接而成,其上边角部缝有长布带子以供吊挂于脖子上,两侧边角也有带子供围到腰背扣绑。 潮汕地区的很多小孩子常年都是带着肚兜,为的是避免大人没有及时给孩子添衣保暖而生病。潮汕人认为,肚子(俗称“软肚”)是身上比较柔弱的部位,特别是肚脐四周是很容易受风着凉感冒肚疼拉肚子的,因此需要特别的保护。 过去,在婴儿一声“哇哇”坠地时,接生员给剪脐带后,即封上药(脐)包,护住肚脐,到了满月,揭去脐包,父母就为其系上肚兜。婴儿满月时,外婆家要办衫裙、肚兜、红鞋、猫帽、鸡蛋(生男取双数,生女单数)以及酒肉作礼,以示对外孙的疼爱,俗称“做出月”。一般在婴儿尚未出生前,外婆家早就准备了又细又柔软的布料,为婴儿做好几件小肚兜。 小孩的肚兜大多是由其母亲自制的,以前小孩外出是有人专门欣赏肚兜的,因而母亲们对小孩肚兜的缝制特别用心。勤劳的母亲们在平日的剪裁衣裳时会存留一些边角料。这些杂碎,母亲们总是捡起来,积在一起,闲时便拼拼接接,给孩子缝肚兜等物品。为了加强保护效果,有时她们会用到两三层以上的厚布料或在夹层中填上棉絮,并在肚兜前面中间开一小口作为袋口,或在右边留一处不缝合作为袋口,让小孩可以用来装上心爱的小玩物。潮汕民间相信,穿这类近乎“和尚袄”的百衲衣,便会受到佛祖保护,易于养大。更多的母亲还会用她们的巧手在小小的肚兜绣上各式各样的图案,在达到装饰美化的同时,也表达她们的良好期望和意愿,如绣上公鸡、寿桃、白头翁等,隐喻功名富贵、长命富贵、白头富贵。 小孩使用的肚兜一般至七八岁后弃用,但潮汕有些地方还习惯从小孩到中年乃至老年人都系着肚兜,尤其一些体弱或者生病的老人家。成年人的肚兜不再像婴儿那样在肚兜里填上棉絮,而是用布料做成夹层带有口袋的半月形的肚兜。肚兜的袋子可以装上东西,如手帕之类的日用品。大多成年人用来装上银元、铜钱等钱物,当作贴身钱袋,走起路来发出微微的“叮咚”声。如今,大人们基本上都不再系裹肚兜,唯有农村出生婴儿裹系肚兜其风尚存,但也已渐不多见。 潮汕地区的潮语区的成人礼俗称“出花园”,在孩子们十五虚岁那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日举行。当日,“出花园”者要用12种鲜花泡成的水来洗浴,要扎上母亲亲手缝成的肚兜,肚兜里要放有12粒桂圆和两枚顺治钱,还要穿上红木屐。潮汕有些地方在给15岁的孩子做“出花园”仪式时,外婆家还会送给他 (她)更大更漂亮的新肚兜。 在潮汕婚俗中,女子出嫁时要带上嫁妆。其中就必须有一个“鸳鸯肚兜”(也称“荷包”、“腰袋”),用于装五色种子和新剪的“鸳鸯草”(双株的厚香草)的“草头” (草头,潮语意为“发妻”,即“结发夫妻”之意)及一对“如意”(因借“如意吉祥”之名,两枝,喻夫妻成双成对)等。肚兜往往绣有喜鹊、石榴、莲花、麒麟等图案,隐喻的是喜庆快乐,婚后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现在有的用小孩用的小被子叠成肚兜状,在被中夹上“草头”,便成了“草头肚兜”。在饶平县海山镇,迎娶之前,新娘要“分钱米”,即把一大堆混有钱币的大米,均分给家中兄弟姐妹,表示把财富分给大家。“分钱米”习俗是由母亲在簸箕或竹筛中放上钱米,用力摇簸箕,边摇边念:“簸圆圆,簸后儿孙大有钱;簸匀匀,明年抱个男外孙。”然后把钱和米分给新娘的兄弟和新娘各一份,新娘拿后装入一个特别制作的肚兜,将钱米放在夫家的米缸里。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旧俗中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11,潮汕文化有哪些呢

潮汕地区,是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三个地级市的统称。潮汕人以以刻苦耐劳、勇于开拓、善于经营、诚实信义著称于世,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潮汕地区拥有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综述,纷繁荟萃的潮汕文化是数千万潮人所共有的精神财富,其起源于潮汕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她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有自己的潮州话、潮汕戏剧(潮剧、潮州铁支木偶戏、正字戏)、潮州音乐、潮州菜、潮州工夫茶、工艺品(如潮州刺绣、潮州木雕,贝雕,石雕,抽纱,剪纸、麦秆画、瓶内画等)、潮汕民俗和潮汕特有的慈善结构(如潮汕善堂)等特色,它既是潮汕的,也是世界的。潮汕善堂堪称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潮州菜享誉全国,是国内最高端的菜系之一,其作为粤菜的中坚力量,有最上得厅堂菜式之称;潮剧是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而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俗称《荔镜记》可谓是用潮州话编写而成的第一本文学巨著。在歌舞奏乐方面,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粗犷豪迈的普宁、潮阳英歌舞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而作为潮州音乐下的一大门类,欢庆喜人的潮州大锣鼓更是声震海内外;另饶平步马舞、澄海蜈蚣舞、乔林烟花火龙等广场表演亦颇具观赏性;民居方面,“潮汕厝,皇宫起”,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别有一番古典雅致。
潮汕工艺 潮汕地区的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如花似锦,驰名中外。早在新石器时代,潮汕就已经有了石器和陶器的生产工艺,到了东周时期,潮汕的陶瓷造型和施釉工艺,玉器、木器、青铜器工艺,已具有广东先进水平。东晋时期,青瓷、铜铁冶铸工艺,特别是金银饰品工艺,已形成较强的地方特色。宋元两代,玉石木雕刻、陶瓷生产规模很大,而且出了不少珍品,产品种类,技艺水平,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清是潮汕工艺美术的鼎盛时期,大批工艺美术精品遗存于世,潮汕开元寺大殿龛桌和圆雕《金千佛塔》以及玉雕产品鼻烟壶、玉印、头插、怀古、如意等,令人拍案叫绝。 潮汕民间的花灯、嵌瓷、香包、泥塑、剪纸、首饰等,都富有地方特色,驰名中处,成为官民人等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和时节应用品。潮汕工艺美术经过千百年的精炼,融汇中外,推陈出新,自成流派,形成鲜明、浓郁的地方艺术风格。中国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有精辟的论述。潮汕工艺既有中原文化的承传性、原发性,又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潮汕工艺品是潮汕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就地取材制作出来,常常表现出它的独创性,令人拍案叫绝。 潮剧潮乐 潮剧由南戏演变而来,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潮剧。潮剧是潮汕的地方戏,也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全国十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潮剧也被称之中国艺苑奇葩,获得海内外广泛的好评。其突出特点是:优美抒情,潮汕味浓,有大批优秀剧目,独特表演艺术和著名演员,雅俗共赏,深受群众喜爱,有多部潮剧拍成电影传遍国内海外,潮剧团也多次赴国内各地和海外演出,尤其是丑戏的表演艺术更是脍炙人口。 潮剧的唱腔,包括曲牌、对偶曲和小调。 潮剧唱腔有一个特点:就是帮唱。 潮剧音乐的特色乐器有二弦、椰胡、大笛、大鼓、深波、曲锣等。 潮剧的角色行当古时分为生、旦、净、未、丑、外、贴等7角,现发展成为10种丑 、7种旦、5种生和3种净。其中,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知名,有“南国鲜花”之称。 这便是流芳百世的潮剧──潮汕文化的奇葩,也是潮汕民间艺术的精髓。 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统称为潮州音乐,包括锣鼓乐、弦诗乐、笛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品种,是一种既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又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目前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港澳及东南亚各地,在中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文章TAG:潮汕民俗潮汕民俗传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