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深圳市 > 广东民俗,广东过年习俗

广东民俗,广东过年习俗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04 02:35:53 编辑:深圳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广东过年习俗

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

广东过年习俗

2,广东的民风民俗

00:00 / 01:00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广东的民风民俗

3,广东有什么特色的年俗这些特色的传统年俗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何关

广东的特色民俗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像关公这个神像就非常的崇拜,或者是生活习惯等等都有着非常的意义。

广东有什么特色的年俗这些特色的传统年俗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何关

4,广东有什么民俗

广东习俗 广东欢乐节是广东省、广州市的文化、旅游部门从1987年起在东方乐园举办的。欢乐节旨在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间艺术。其内容主要是组织全省各市县的民间文艺团体进行演出,同时也请省外和国外民间艺术团体前来交流献艺。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优秀节目脱颖而出,极大地丰富了广东艺术舞台。1990年,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单位将广东欢乐节改办成“中国旅游艺术欢乐节”,使之成为中国发展旅游业的一项新内容,并成为一项全国性旅游活动。 每年在秋交会前后举办,美食节期间,广州各类酒家、饭店都拿出自家的名牌产品参加评选,每届美食节都评选出各类名菜名点或创新菜式百余款。1998年起,美食节固定在天河体育中心举行,游客可以前去品尝一下各家的美食精品。 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 菊花在广州一年四季都能生长,花开最盛时一般从深秋至春节前后,举办菊花展览也是广州的一种传统习俗。 广州菊展以其规模盛大、品种繁多、造型奇丽而著称,以大力菊花为主(南菊的一种,有黄、白、紫等多种颜色,一株大力菊花有时能开3900多朵花),还有凌波仙子、玻璃白、粉牡丹、荷兰丽金、大白莲、台黄、深红、一点红、迎春舞、三色花,以及日本白、日本黄、湾红、紫荷莲、金黄等外来品种。 在迎春花会上,越秀、文化、荔湾湖、流花湖、东山湖、海幢、晓港等公园均有菊花展览,也叫“春菊展”。而在秋日、国庆前后举办的大型菊展则被称之为“秋菊展”。 最热闹节日——圣诞节每年圣诞,深圳整座城市响彻赞美诗乐声,大小舞厅、饭店、影院人满为患,人们尽情狂欢。 最冷清的节日——春节每到春节,各地来的“移民”们大都回乡过年,本地人也会去香港或其他地方度假,深圳成了一座安静的空城。 最有趣的节日——荔枝节荔枝节现已成为深圳市市节,每年6月28日至7月8日的节日期间,会有各种以荔枝为主题展开的经贸和文化联谊活动。而该城市民则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每逢这种蝉鸣荔香的时候,都要和亲朋好友一起去荔枝公园品鲜,即摘即尝,他们往往是你争我夺,场面十分欢快。 饮凉茶也是广州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 所谓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广州的凉茶历史修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龙凉茶、大声公凉茶、石歧凉茶、廿四味凉茶、葫芦茶、健康凉茶、金银菊五花茶、古瓜干凉茶等;甚至连龟苓膏汤、生鱼葛菜汤、红萝卜竹蔗水等,也成为广州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凉茶,历来为广州人所推崇。进入80年代以后,各种凉茶冲剂及软包装凉茶应运而生,如神农凉茶、夏桑菊茶等,已成为许多家庭夏季里的一种时尚饮料。   饮早茶 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往往以“饮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吗”)作为问候,可见对饮茶的喜好。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不仅饮早茶,还要吃点心(作为早餐);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可见,广州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际的方式。 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为什么历百年而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广州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茶居。 广州的茶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间固定的茶楼,通常是“一盅”(排骨饭)“两件”(点心),这类人以离退休老人居多;另一类是饮“礼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饮茶,不限“一盅两件”,而是品尝多款点心,从容“叹茶”。 广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为兴旺,从清晨至中午十一时许,往往座无虚席。饮夜茶也渐有兴盛之势尤其是盛夏,一边饮茶一边听戏曲演唱,还一边享受空调冷气。广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时开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时才收市。 饮“功夫茶” 广州人在闲暇时以饮“功夫茶”为乐趣。饮“功夫茶”原来在潮汕地区盛行,现已在广州城大行其道。“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般大,薄胎瓷,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则选用乌龙茶。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得实实的。据说压得越实茶的香味越浓,越醇。水最好是经过沉淀的,或是矿泉水。沏茶时要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斟茶时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茶之时,一面品茗一面谈天说地,这叫做“功夫”。 宵夜 宵夜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一般是晚间十时以后,故名“宵夜”,或叫“夜宵”。宵夜的方式因人而异:有的晚上自己动手煮食;有的单独或邀三五知己好友到街边大排档或茶楼食肆的夜市中进食,因而市里渐渐地形成了多条“夜食街”,以及各个茶楼酒店中的“夜市”茶座。茶楼中的夜市往往开设有音乐茶座,以招徕食客。 饮糖水 广州人四季喜爱饮糖水。认为经煲制某些药材、豆类、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润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糖水品种名目繁多:豆类的有红豆沙、绿豆沙、眉豆沙;糊类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凤凰奶糊;药材类的有百合糖水、莲子糖水、清补凉糖水;还有炖蛋、炖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汤丸、蛋奶、姜汁撞奶、糖西米、豆浆、豆腐花等。糖水煮沸后饮用的为热饮;冷冻后饮用的为冷饮,冷饮又常常与冰室(供应雪糕冰淇淋、汽水、啤酒等的冷饮专门店,广州最有名的是北京路的太平馆冰室)连在一起。

5,广东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特殊节日少听的并介绍它的来历 搜

要拜神(祈福) 行花街(行大运) 行通济 舞龙,舞狮(佛山的“大头狮) 去祖庙插头柱香 去西樵观音 去南海南国桃园赏花!!

6,广东地区在过年时有什么特有的习俗呢

我是北方人,在广州这边过了2个春节了,我觉得这边过年,很多地方都不一样:1. 举办花市 2.过年要买菊花和富贵橘3.年初一不能去远的地方玩(我们那边大年初一,都出去玩,能去多远就去多远,而且大多去登高,新的一年里,步步高升)拜完年就在家里玩.4.年前要买东西送给别人.(我们那边都是过年走亲戚的时候带过去的)我暂时知道就这些了.
送柚子~~
买盆橘子放家里

7,广东有哪些传统文化

·春节习俗之祭灶、扫尘、吃灶糖 ·传统春节必备老三样:春联、窗花、门神 ·广东的生产民俗--打标 ·广东的生产民俗--灭虫 ·广东的生产民俗--浸种仪式 ·广东的生产民俗--排瑶的开耕节 ·广东的生产民俗--东莞的开耕礼 ·广东的生产民俗--同行一条街 ·广东的生产民俗--潮州竹木行
你好,广东的传统文化如下所示:1、广东的生产民俗 打标 2、广东的生产民俗 灭虫 3、广东的生产民俗 浸种仪式 4、广东的生产民俗 排瑶的开耕节 5、广东的生产民俗 东莞的开耕礼 6、广东的生产民俗 同行一条街 7、广东的生产民俗 潮州竹木行8、春节习俗之祭灶、扫尘、吃灶糖 9、传统春节必备老三样:春联、窗花、门神

8,请问广东有什么民风民俗

春节舞龙、舞狮 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的历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来,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穿街过巷,天天热闹非凡,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成,多为一街一龙,武班、乡村舞狮。 民间的舞龙具有典型的广东风格。所舞的龙自己扎造。龙头主骨架由竹料扎成,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整条龙长达13丈,约合42米。舞龙时,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成历代的民间故事人物),鳌鱼、凤、狮、杂水(由人扮装的鱼虾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后才是活灵活现的龙。一路鼓乐不断, 一路鼓乐不断,人数从多,浩浩荡荡,穿街过巷,满城轰动。龙过之处,不时有长者带子、孙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谓“钻龙架”, 意思是望子成龙,舞龙时的“钻龙架”、“猎龙公”、“派龙贴”等民俗,颇有的地方特色。 民间的舞狮活动与舞龙有相同的特点。把狮扎好后,先到元妙观“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狮队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锣鼓镲钹、手持各种冷兵器的武术队伍依序表演,所到之处,店家、住户鞭炮相迎,并封红包,热热闹闹,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节龙舟竞渡 端午节,民间称之为“五月节”。赛龙舟,惠州民间称之为“扒龙船五月节”。节,扒龙船,龙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都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历经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农历“五月节”,多为河水涨满,“龙舟水”使各街(村)的龙船队兴趣倍增。以往的五月节,在东江河畔,完成了赛前仪式的龙船队沿江分批举行龙舟赛。参赛龙舟先是顺水而下,而后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出输赢。奖品多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贴满纸巾),设奖者也多为地方的殷商巨贾。得者把“花江”插在船头,沿江而上,以为荣耀。 中秋赏月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 民间过中秋节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型欢庆节日。 为了能过好中秋节,民间从节羊一个月就着手节日的筹备,购买月光饼(一种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饼),风粟、菱角、表榄、红柿、芋头、柚子、花生等吃物,当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饼和灯笼。 中秋节当天,远出他乡的人们各自回到家中最长者的家吃团圆饭,向家人讲述自己今年以来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标,长年当家的人则多讲一些好话(激励的话)。当月光初升时,合家一起开月饼、点灯笼,开始一年一度的赏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的赏月活动正在由庭走公共场所。目前,已具规模的有平湖赏月和汤泉赏月两个场所。 重阳节登高、放风筝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重阳节有登高和放风筝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能给登高者带来好运,连续三年登高则能时来运转。从锻炼身体的意义上来盾,重阳节登高确实有其独到的益处。重阳节时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时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时可比,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到高山这巅,举目远眺,山河秀色尽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现在,每年重阳节登高最为壮观的是罗浮山、九龙峰、象头山,市区的高榜山、丰山等,尤其是位于博罗的罗浮山,每年重阳节前夜(农历九月初八)十多万来自本市各县和东莞、增城、广州、深圳的登高者陆续登上罗浮山的顶峰飞去顶,通宵等待日出的人们在山顶围坐,互相祝福。日出时,烟花、炮竹响彻去霄,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颇为壮观,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到罗浮山登高的人数每年都有十多万最多时有三十多万,使罗浮山重阳登高成为岭南重阳节的盛事. 重阳节放纸鹞则是较为独特的习俗。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按我国传统习惯,放风筝一般多在清时时候。由于气候原因,人则利用重阳节期间风力适中,又不会下雨,秋高气爽,所以,到了重阳节,放风筝的爱好者带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来到空旷的地方展示各自的技能,现在较受放风筝者偏爱的地方是市区内的宾江公园和位于江北的体育公园。

9,广东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民俗

Of course!比如广东开平市的开平碉楼咯~ 下面的资料是在百度百科找到的...虽然我没去过,不过我知道它很出名.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2001年06月25日,开平碉楼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广东这地方的人特别迷信哈,越是有钱就越是迷信,一般,他们在家里会供奉,也村里也有庙,而且香火还很旺,工厂里面也会做一个财神的台位。每天早上,来到第一件事情就是上香,才上班,上香这个人呢,还不能是一般的人,一般是老板娘(主管财务的),呵呵,你自己什么意思吗???
蒙古族 [民族简介] 蒙古族,现有人口约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建筑特色]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服饰特色]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民族禁忌]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文章TAG:广东民俗广东民俗过年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