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南阳是指小山村隆中”“南阳在襄樊一带”,都是史学界罕见的荒唐笑话。南阳宛城卧龙岗是诸葛亮躬耕地,三顾茅庐和著名的草庐对策源地,我一看到襄阳说在那里绞尽脑汁论证南阳不是南阳,隆中才是南阳就心疼他们,南阳郡治所在宛城,所以说宛即南阳,卧龙岗在南阳的城西八里有武候祠,难道是后人无缘无故的去祭祀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吗。
1、为什么有人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元仁宗钦定的?
【南阳武侯祠:元朝汉文化大一统天下的一个标志】南阳卧龙岗上的武侯祠,在南阳一直有“诸葛亮庵”、“诸葛草庐”、“武侯庙”、“武侯祠”的叫法,据史料记载,南阳武侯祠名字得到了元代仁宗皇帝御赐,存在历史悠久,也就是从元代仁宗皇帝赐名开始,南阳武侯祠得以多次整修扩建,保存至今。武侯祠的名字缘于诸葛亮的封号,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所以,国内所有纪念诸葛亮的祠堂,均被后人尊称为武侯祠,
身为蒙古族的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占领北方后,早期即开始接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汉族儒士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元朝统一全国后,逐渐利用孔子与儒学思想教育人民。忽必烈以后的历代元朝皇帝都恪守忽必烈的治国和用人原则,以儒家思想作为当时社会的统治思想,诸葛亮自身品格和尽忠报国的事迹,是儒家思想的杰出典范,倍受元代政府的肯定和认可,成为当时统治者首选的典范。
元仁宗是元代颇有作为勇于改革的一代英主,是元朝第四位皇帝,亲自为南阳诸葛亮武侯祠赐名,也就是从元代仁宗皇帝赐名开始,南阳武侯祠得到了官府的认可和扩建,至今成为了全国有名的4A景区,成为了一个历史文化标志,和南阳的一张文化名片,关于南阳武侯祠,还有很多的文化掌故和可考证的实物,欢迎您来拜谒游玩。我在南阳等着您!,
2、河南南阳的卧龙岗,真的是诸葛亮的故居吗?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肯定不是诸葛亮故居、躬耕地,只是后人建造的一个纪念诸葛亮的祠堂所以称武侯祠。从建筑风格来看蒙古族元素浓厚典型的是诸葛亮草庐和蒙古包无异,所谓卧龙岗十景完全照搬隆中十景建造的,说卧龙岗武侯祠不是诸葛亮躬耕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元代以前卧龙岗叫八里岗,卧龙岗这个名称应该是建武侯祠后改的。
二是历朝历代南阳府志均承认并记载诸葛亮躬耕地隆中,并非卧龙岗,三是汉时称南阳的只有南阳郡,宛城只是南阳郡治所,诸葛亮所称躬耕于南阳显然指南阳郡并非宛城。四是陈寿三国志明确记载诸葛玄带诸葛亮到荆州治所襄阳投靠刘表并没说去宛城,五是诸葛亮躬耕那十年刘表并没有实际控制宛城,而宛城又战事不断不适合隐居躬耕,若躬耕宛城也失去依附刘表的意义。
3、为什么有人说南阳卧龙岗在南阳市区宛县的地盘?
这位风度友,在发表文章之前首先弄明白东汉未年各郡制的管制情况再发表,先说荆州郡,它是东汉的大郡,郡治在襄阳,下辖包括南阳郡,荆州等于现在的一个省,常说的荆襄九郡,南阳郡治所在宛城,所以说宛即南阳,卧龙岗在南阳的城西八里有武候祠,难道是后人无缘无故的去祭祀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吗?南阳在东汉那叫做帝都,陪都,多少皇亲国戚都聚居于南阳,东汉未年,先是黄巾贼乱,后来是董卓之乱,董卓死后张济,李氾兵败长安,向荆州逃亡,与刘表发生冲突,张济战死,张绣率属下归服刘表,刘表让张绣镇守南阳。
诸葛亮是随其叔父诸葛玄到荆州投奔刘表的,后来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带其弟诸葛均寓居于南阳城西卧龙岗,边耕读,边了解国家事局,你说汉未就划分了南阳郡,就是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又说谭某砖家所论:遂归襄阳,毫无依据,难道后世文人志士包括李白的,南阳诸葛芦,成都子云亭,之句都毫无根据吗?刘禹锡的陋室铭,岳飞的谒武侯祠,这些能说明了问题的真相吗?你们不就咬定东晋的习凿齿所谓的亮家在邓县吗,到卧龙岗看看碑迹文献,古树遗迹,就说明了谁在造假,谁在贼喊捉贼。
4、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正门上有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你知道是什么来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