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广州市 > 广州西山又让,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广州西山又让,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5-12 14:53:43 编辑:广州生活 手机版

1,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又不透光的球体,任何时候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形成昼半球和夜半球。随着地球自转运动,昼半球与夜半球不断更替,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由自转产生,谓之“太阳日”,但昼夜的长度并非等于自转周期,因为当地球自转一周后,同时进行了公转,公转使地球对于太阳的相对角度发生变化,而昼夜是以太阳照在地球上的范围来看的,所以一昼夜比自转周期多3分56秒。当地球自转时,面向太阳之地面为“昼”,背向太阳之地面则为“夜”。昼夜的形成即由此。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仍相反。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昼夜现象】:指在同一时刻,a地是白昼b地是黑夜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这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没有直接关系,假如地球停留在了公转轨道的某一点,既不自转也不公转,那么他面向太阳的一面是白昼,另一面是黑夜,昼夜现象依然在发生。这就好比拿着手电筒照一个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地球模型没有自转,地球仪也没有绕着手电筒转,但是地球仪依然是一面亮一面暗一样。【昼夜交替】现象(这与地球的自转有着直接关系)地球是一个不发光又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地球是以半个球面向着太阳,另外半个球面背向太阳,待在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的人就是生活在白天,而待在背向太阳的半个球面上的人则生活在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着,造成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例如,在中国广州,当广州正对着太阳时,广州市民就处在中午的时刻。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人们不能察觉地球的旋转,却看到太阳慢慢地自东向西偏移。经过6个小时,地球向东转了90°,广州市民便处在日落西山的傍晚时分。地球继续旋转,广州转到背向太阳的位置时,广州市就到了子夜0时。再经过6个小时,地球又转过了90°,广州市便是晨曦初露,白天就要到来。随后,广州又回到向着太阳的位置上时,广州市民也回到了中午从而完成了一次昼夜的交替。其它行星的昼夜现象太阳系中其它行星也具有昼夜现象,形成的原理与地球相同,长度也与其自转周期近似,除了水星。水星因为自转周期(59个地球日)达到了公转周期(88个地球日)的2/3,造成自转一周后已公转2/3周,与太阳的相对角度发生明显改变,故需要自转3周后才完成一昼夜,即一昼夜为176个地球日,相当于水星自身的2个公转周期。

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2,广东的西樵山为什么被称为分手山是真的爬完山就会分手吗

这个山有这样的名称,主要是因为它的形状和它的一些过往有关系。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的,相当的正常。
其实这只是民间一种说法。“情侣去西山就要分手”在当代,与其说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迷信,还不如说是近年社会,现代人情感变化速度加快的一种无奈。 最起码我个人认为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我自己本不是云南人,后来过来读书,工作,恋爱。当时身体不行,老公带我去的先是附近几个昆明景点,头一个就是西山,而现在我们都很好。 我只能说有些情侣分手,或者去爬过西山。但是爬山和分手两件事情没有因果关系。 实际上,从古至今的昆明流传的“三月三,耍西山”的民俗,就是杜甫《丽人行》诗中说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那个。古代相传大家在这一天沐浴熏香,男女到河边唱歌找对象,《诗经》就收有当时的情歌歌词。 我们也知道有关很多版本的西山传说,比较流传广的一个是: 民间传说,远古时一位公主耐不住宫中寂寞,偷偷出了王宫与一小伙结为夫妇。后来,国王拆散了这一美满姻缘,并用计将小伙子害死。公主悲痛欲绝,痛哭不止,泪水汇作了滇池,她也仰面倒下化作了西山。 其他版本里,化作西山的也有村姑,民妇等不同形象。因为这些凄美的悲剧传说,在人们心里起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其实,传说的起源是旧时代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受到各种阻挠后所产生的。与其说是分手山,我们也不妨想到它寓意人们着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分手山的原名叫做西樵山,位于广东佛山,是广东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我国的5A级景区和国家著名风景区,自古以来就有着“珠江文明灯塔”的美名。西樵山主峰是大科峰,海拔高达344米,这也是西樵山上风景最为秀丽清幽的一座山峰,让人待了就不想要出来的那种。而西樵山作为岭南文化的优秀代表,山上的自然资源肯定是很多的,有十大景区、72座奇峰和36个岩洞。不过当然了,西樵山出名的原因除了风景优美以外,还有一点就是这座山也被称作是“分手山”。分手山的历史渊源现在我们也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当地的确一直传闻着很多情侣都是在西樵山被“棒打鸳鸯”的,而且很多爱侣也都在这里分手。所以西樵山关于不圆满的爱情故事实在是积累太多了,但是为什么情侣爬完这座山以后都会分手呢?其实西樵山也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并不存在什么能让人分手的魔力。之所以会这样也是因为“幸存者偏差”吧,毕竟西樵山每年都吸引广大游客,其中情侣数量肯定也不少。所以他们分手了的话,可能也会将其中的愿意给放在西樵山身上,所以也就造成了很多情侣爬完山都会分手的一个错觉。
西樵山因为有很多情侣爬完之后就分手,因此被称为分手山。分手只是一些部分现象,并不是所有情侣爬完山都分手了,因此并不是真的!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往往都会在工作之余,比如五一小长假和十一期间,选择去旅游一番,一方面是开拓一下自己的眼界,另一方面是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放松一下平时工作的紧张情绪。大家都知道,旅游基本上就等同于游山玩水,所以在旅游期间,爬山其实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毕竟爬山既能够锻炼身体,也能够让人们享受到站在高处看遍美景。爬山多的朋友,可能对于山了解的比较多,很多山是有着很独特的名气的。比如去过广东的游客可能听说过,在广东有一座山叫西樵山,传闻说爬过西樵山的情侣,爬完山之后一般都会分手,甚至有时候都不知道原因是什么。那西樵山真的有这么神奇吗?它为什么会被称为分手山呢?难道爬完西樵山之后,情侣真的会分手吗?接下来,笔者就给大家一一解答这个问题,看看这座西樵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广东的西樵山,确实是被游客称为是分手山,但这个原因并不是说每对情侣爬过西樵山之后都会分手,而是因为西樵山上,有属于它的一段故事。相传古时候,在西樵山上曾经住着一对非常恩爱的情侣,女主是一个名叫桂花的姑娘,男主是一个鹰强的小伙子,2人在一块的时候非常恩爱。但因为一场变故后,2人感情出现了问题,这个变故就是鹰强去参军了。传说鹰强在去参军的时候,他和桂花2个人种下了2棵桂花树,用来代表着他们2个人的爱情。自那之后,桂花基本上每天都在桂花树下等待着鹰强回来,但直到桂花去世了,都没能等到鹰强的归来。很多去过西樵山的人都知道,在西樵山上,至今依然能够看到这两棵桂花树存在。因为这段结局比较悲惨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西樵山上,所以广东的西樵山被称为分手山。不过尽管西樵山被称为分手山,但也并不是所有情侣爬完山后就真的会分手。大家都知道,情侣分手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性格不合,可能是生活习惯没有办法磨合,可能是双方都不够在乎对方等等。所以,很多人爬完西樵山之后,确实分手了,但那可不是西樵山的原因,而是情侣之间问题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而已。当然,很多要分手的情侣,为了给这段感情留下一个句号,希望能够借着西樵山分手山的称号来分手,也是有这种案例的。所以爬过西樵山的情侣,并不一定就会分手,至于为什么分手,那可能是这座山给游客了一种心理暗示,放大了2个人感情生活里的矛盾罢了。
广东的西樵山被坊间传为“分手山”,传说情侣一起去爬西樵山就会分手,这个传言在周边城市都有耳闻,而且传得邪乎。但,到底是不是真的会分手,那就看你想不想分手了。西樵山是广东的四大名山之一,其他三大名山分别是罗浮山、丹霞山和鼎湖山。今天特地跟大家介绍一下西樵山,不是因为其景观如何出奇,而是因为它在江湖中有个别名——“分手山”。西樵山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西南部,是国家5A级风景区,曾获得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的荣誉。这座死火山最高海拔344米,面积约14平方公里,山上有16个岩洞、28处瀑布,还有3个“天湖”,自然风光良好。山上最有标志性的人文景观是一座61.9米的南海观音雕像。据悉,这是目前世界最高的观音坐像。“恋人去爬西樵山会分手”这个就是坊间的传闻,至于为何有这个说法,又是从几时开始流传开来的,没人能说得清楚。但当地的传说中,这座山有发生过棒打鸳鸯的故事,还有恋人战死沙场的故事,有人猜测是这些悲伤的故事传着传着,慢慢就将西樵山传成了现在的分手山。然而,还真的有一些情侣去爬西樵山后就分手了,于是这“分手山”的名头就越来越响亮了。事实上,真的有很多情侣爬西樵山后分了手!单单是笔者身边的朋友爬西樵山分手的就有几对,可见这“分手山”名不虚传。甚至有的网友亲身体验后说:只去到山脚,连山都没爬,回来之后就莫名其妙分手了。还有的网友说:如果传说靠谱,就请假带老公去爬山。而笔者觉得,西樵山应该是没有什么超出人类理解之外的因素,其实这些传闻的东西,只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罢了。最有力的证据是,除了爬完山后分手的,更有一些是爬完山后结婚的;甚至还有的人在西樵山上求婚成功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你爬了分手,别人爬了结婚,同样的事情为何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将自己的分手让山来背锅,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笔者试着分析一下,为何有那么多人爬完西樵山后会分手。原因大概有几个:第一,爬山是件体力活,辛辛苦苦爬山过程中如果自己表现得不够体贴,那就难免令对方伤心。第二,只是爬山过后的生活中,感情和观念不和,导致分手。第三,有的人就是冲着“分手山”的名头去的,其实心里早就有分手的想法,心怀鬼胎!第四……停停停,细思极恐,再这样继续分析下去的话要出事。

广东的西樵山为什么被称为分手山是真的爬完山就会分手吗

3,滕王阁序王勃的全诗是什么

滕王阁序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滕王阁序》赏析 一、整体感知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二、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取舍立意,亦颇见为文之功底。以第五段为例说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脉络: 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后易老,李广难对。”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三、精彩语句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本文的借代和谦辞 1.辨识六处借代用法 (l)棨戟遥临:棨戟代阎公。 (2)檐帷暂驻:襜帷代车驾,实代宇文氏。 (3)仙人之旧馆:代滕王阁。 (4)帝阍:代朝廷。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抚凌云而自惜:凌云代司马相如的赋。因汉武帝曾夸其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2.了解六个礼貌谦辞 (1)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称自己的父亲。童子,王勃自称。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称。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一介”同“一芥”,比喻自己很渺小。微命,指卑微的地位。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个读书人。 (3)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趋庭,快步走过庭院,这是表示对长辈的恭敬。叨,惭愧的承受,表示自谦。鲤对,指在父辈面前接受教诲。全句意思是,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滕王阁序》的用典 1.言简意赅,含蓄有味——明用 所谓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句中的用典即属明用典故。 “龙光”之典见于《晋书?张华传》,张华因斗、牛二星间有紫气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剑,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徐孺”之典见于《后汉书?徐穉传》,东汉名士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来客,惟因家贫在家种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来访,才设一睡榻留宿。“紫电”之典见《古今注?舆服篇》,吴大皇帝有宝剑六把,其二名紫电。 “清霜”之典见《西京杂记》,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12年磨一次,剑刃锋利如霜雪般白亮。“天柱”之典见《神异经》,昆仑山上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北辰”之典见《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指北极星,喻指国君。 以上明用的典故,实现了表达上“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刘勰《文心雕龙》语)的效果,可谓言简意丰,辞约蕴寓。 2.隐括旨义,旨冥句中——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录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典故贴近语境,又不违原意,起到恰当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滕王阁序》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句的用典即属暗用典故。 “冯唐”“李广”两典见《史记》,“梁鸿”“孟尝”两典见《后汉书》。这几个典故比较熟悉,本文不再详解。“贪泉”之典见《晋书?吴隐之佳》,广州北20里的石门有水叫贪泉,据称人饮此水必起贪得无厌之心,吴隐之至此,取泉水饮,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涸辙”之典见《庄子?外物》,此为语典,车辙无水,故曰涸辙,此处喻穷困的境遇。“阮籍”之典见《晋书?阮籍传》,身处魏晋间的阮籍,因不满于司马氏,便以饮酒来掩饰自己,以免被害,他常自己驾车外出,也不顺着路走,当前面有什么障碍不能前进时,就痛苦着回来。 以上这些典故,或事或语,均由王勃化用为自己的语言,而用典中所蕴涵的却是作者不为当世所用的自怨自叹的复杂情感。但又由于王勃借用了“贪泉”“涸辙”之典,把自己强行振作、不甘颓废的信念表露无遗。 3.说古喻今,比况自身——化用 化用即点化后使用。这是一种作者将叙事详备,文字较长的事典合理化简点睛,以简驭繁地表达情感的用典方法 。《滕王阁序》中“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句即属典故的化用。 “杨意不逢”之典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朝杨得意禀告汉武帝,说《子虚赋》为司马相如所作,武帝召见相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而杨得意却仍做个掌管猎犬的小官。“钟期既遇”之典见《列子?汤问》,上古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只有钟子期知其音。 以上两个化用典故,涵蕴深刻。只有26岁的王勃受邀作序,但面对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不禁兴尽悲来,又不便直说,乃妙笔生花,化用典故,虽说的是古,而喻的却是今,可谓比况自如,毫无斧凿之痕。 4.多典浓缩,加强效果——连用 连用是指作者为了加强表达效果而在一句之中驱遣几个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用典方式。《滕王阁序》中典故连用的句子较多,下面仅举一例:“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句中连用四个典故,表明作者幸蒙阎公垂青,得以即席命笔,施展才华的感激之情。 “谢家宝树”之典见《世说新语?言语》,谢安问子侄们,人们为什么总希望子弟好?侄子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玉树即宝树,比喻不辱门庭的好子弟。“孟氏芳邻”之典见《烈女传?母仪篇》,据说孟母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鲤对”之典见《论语?季氏》,孔子曾立于庭中,其子孔鲤“趋而过庭”,孔子教诲他应学习《诗》《礼》。“龙门”之典见《后汉书?李膺传》:“膺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以上四个典故在句中连用,极恰当地表达出了年轻的王勃受宠若惊而又自怨自叹的复杂心理,而且这几个用典或正或反,给人以一气贯之的畅快淋漓之感。 《滕王阁序》写景“四美”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1、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 一作:南昌故郡)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层峦 一作:层台;即冈 一作:列冈;天人 一作:仙人)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轴 通:舳;迷津 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 一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 一作:安贫)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创作背景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为庆祝滕王阁新修成,阎公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3、结构分析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它既是对前文的承接和归结,又自然转入对“宾主尽东南之美”的称赞,由远而近,顺畅自然。 第二段的关键句是“披绣闼,俯雕甍”,作者在它出现之后,即一反前面对高阁的仰视,转而由近到远,自上而下地俯视周围的万千气象。收得扰,撤得开。 第三段的关键句分散在两处。作者先用“天高地迥”、“兴尽悲来”,把叙事、写景转向抒情,议论。其中“觉宇宙之无穷”是观看天上地下美景后发出的赞叹,是承接上文;而“识盈虚之有数”则是乐极生悲后对个人不幸命运的感慨,是开启下文。但是,当此段又一关键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一出,文章便转入表达自己虽遭挫折而仍思进取的可贵志向,从而使感情表达得十分委婉,真切动人。 4、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滕王阁序王勃的全诗是什么

文章TAG:广州广州西西山地球广州西山又让

最近更新

  • 驾校一点通科目四,驾校考试一点通科目四

    驾校考试一点通科目四真是汗啊,我的帖子好少啊,都学了吗?谢谢分享了!,谁知道呀,2分一题,合计50题100分···2,驾校一点通科目一和科目四有什么区别考试内容不一样。科目一,又称 ......

    广州市 日期:2023-05-06

  • 实习实践报告,实习报告要怎么写啊

    实习报告要怎么写啊实习报告其实很简单,认真去留意下。把每天自己面队顾客的经验,困难,还有顾客的喜欢的风格,对你们服装上有什么不满意,还是价格上的价差,这些都可以写如实习报告中。是老 ......

    广州市 日期:2023-05-06

  • 养鱼有什么讲究,养鱼有什么讲究

    养鱼有什么讲究你指的是哪方面讲究:关于风水的东西你可以查查麦玲玲风水研究,说的很详细,相对比较靠谱。如果是说单纯的养鱼,那注意的方面很多,需要你在养殖过程中嬉戏琢磨,养鱼首先要养水 ......

    广州市 日期:2023-05-06

  • 中期报告,中期finance报告至少要编制法定内容

    是中期Finance报告至少要编制法定内容,如果你写中期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也可以在中期报告中列出,供指导老师查阅解决,中期是指报告的期间,短于一个完整的财政年度,中期Fina ......

    广州市 日期:2023-05-06

  • 石斛粉的功效与作用,石斛有些什么功效

    石斛有些什么功效2,石斛的功效与作用3,感冒时能服石斛粉吗4,石斛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想请教各位1,石斛有些什么功效石斛性味甘,淡,微咸,寒。入肺、胃、肾经。既能养胃阴、生津液、清虚 ......

    广州市 日期:2023-05-06

  • 东至吃什么,冬至节吃什么

    冬至节吃什么2,冬至吃什么1,冬至节吃什么北方吃水饺,南方吃牛羊肉2,冬至吃什么圆子,一立立白白的那种.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要吃自己喜欢吃的!冬至日为了...大家都要吃饺子!!传说冬 ......

    广州市 日期:2023-05-06

  • 带血的成语,一针见血的牛车水和牛

    běXudāNXīn:忠诚、勇敢、童心:别有用心、心怀叵测、背信弃义:联合作风;作谓语和宾语;描述为正义事业而死的烈士:庄子外物:“长虹死于蜀,藏血,三年化为青,出处:毛泽东《反对 ......

    广州市 日期:2023-05-06

  • 赞扬老师的诗,赞美老师的诗句

    赞美老师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仰止弥高,钻之弥坚。桃礼不言,下自成蹊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 ......

    广州市 日期:20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