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东莞市 > 银锭桥,银锭桥的传说

银锭桥,银锭桥的传说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24 16:39:11 编辑:东莞本地生活 手机版

1,梅娘的小桥流水人家中对银锭桥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桥流水人家对银锭桥的描写起到衬托的作用。衬托出银锭桥的烟火气息,以及对银锭桥的喜爱之情。

梅娘的小桥流水人家中对银锭桥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银锭桥的传说

由于桥身中间大两头细,看上去就像倒扣过来的一只大元宝。桥体用汉白玉大理石砌成,体白如银,老百姓又管元宝叫做“锭”,故得名“银锭桥”。传说晚清时候有位状元,在一个万里无云的秋日,站在桥上朝东北方向眺望,竟然透过后海茂密的柳荫看见了玉泉山!他为这里题了四个字,叫做“银锭观山”。

银锭桥的传说

3,银锭桥在北京什么地方

银锭桥在北京西城区,靠近后海,距离德胜门很近。路过的公交车很多,你如果要想去银锭桥,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查询百度就可以有具体到哪里的路线。

银锭桥在北京什么地方

4,北京银锭桥的资料

北京什刹前海与后海连接处有一座形似银元锭宝的石桥,南北横跨在连接两海的细脖处,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桥形似元宝,取名“银锭桥”。又说1984年拆建,发现桥基为柏木桩,桩之间用银锭锁(状如银锭形状)固定。什刹海,是北京传统风貌保存较完好的地区之一,“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加之这里是往来恭王府、宋庆龄故居、火神庙和荷花市场等地的“中转站”,高峰时每天经过银锭桥或来此观光的游客超过2万人次。银锭桥,始建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的桥是1984与2011年重建的。银锭桥虽小,却鼎鼎大名,它位于小石碑胡同南口、银锭桥胡同北口,南北横跨在什刹前海与后海连接的细脖处。银锭桥这座桥,始建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地风光旖旎,最是风雅去处,有明以来,对其的称颂不绝于史。例如《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崇祯癸酉岁(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深冬,英国公乘冰床,度北湖,过银锭桥之观音庵,立地一望而大惊,急买庵地之半,园之,……西接西山,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银锭桥由于银锭桥在葫芦腰处,因此,站在桥上往西望去,越往西水面越宽阔,直到烟水苍茫,尽头现出青翠的西山,所以,此地又称“银锭观山”,是小燕京八景之一。《燕都游览志》称此“城中水际看山第一绝胜处也。”清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住在后海北沿醇亲王府(北府),银锭桥是他每日进宫的必经之路,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在此桥下埋藏炸弹,欲谋刺载沣,因谋刺行踪被发觉而失败,银锭桥因此更为出名。1989年,该桥被公布为西城区文保单位,1999年后,银锭桥桥头东南处立起了一块由杨萱庭书“银锭观山”四字的巨石,别看银锭桥桥体不大,却是什刹海景区的神来之笔。

5,银锭桥的传说典故

说说桥名的来历吧!由于桥身中间大两头细,看上去就像倒扣过来的一只大元宝。桥体用汉白玉大理石砌成,体白如银,老百姓又管元宝叫做“锭”,故得名“银锭桥”。传说晚清时候有位状元,在一个万里无云的秋日,站在桥上朝东北方向眺望,竟然透过后海茂密的柳荫看见了玉泉山!他为这里题了四个字,叫做“银锭观山”。另有:说是情侣如果携手走过银锭桥的话就会一生相知相守一说。明代的大学士、文学家李东阳在一次游慈恩寺后登上银锭桥,望西山思往事,吟成一首《慈恩寺偶成》诗:“城中第一佳山水,世上几多闲岁华。何日梦魂忘此地,旧时风景属谁家。林亭路僻多生草,浦树秋深尚带花。犹有可人招不得,诗成须更向渠夸。”从此,“城中第一佳山水”也就成了“银锭观山”的代称。清代的吴岩《沿银锭河堤作》赞日将落时的观山美景道:“短垣高柳接城隅,遮掩楼台入画图。大好西山衔落日,碧峰如障水亭孤。”清代的诗人、太子少师宋荦写《过银锭桥旧居》赞道:“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旧时院落松槐在,似境笙簧岁月闲。白首炼师茶话久,春风料峭暮鸦还。”这真是不同时间、不同季节观山自有不同感受、领略不同美景。民间对此处观景之妙还流传有“银绽观山水倒流”的俗语,说的是:后海较前海地势低,如果关闭前海东、南岸处的两个水闸,水就会由前海通过银锭桥倒流回后海。还有一说:早年,银锭桥处是土坡,西海水经引水槽过李广桥入前海,再回流,经银锭桥至“恭王府洗马坑”,这一说法从地图上看确有道理。 银锭观山历史:刘同人的文章,直入公安、竞陵门径,写得自是冷隽。但真正好,还是那个地方好。“银锭观山”作为金台八景之一,的确是名不虚传的。站在桥头上往西北眺望,后海的水面越来越宽,也越苍茫,在水天极处,浮现着一痕西山的影子。有时若有似无,有时清明娟秀,有时铺露堆锦。昔时有人曾用一个“钝”字描绘西山,因系名家,便有不少人附和,而我则觉得这字是不能完全表现西山的千娇百媚的。看山是宜睛、宜雨、宜朝、宜暮,春夏秋冬,各有不同,最好是盛夏雨后,初秋清晨,残冬雪霁。最怕是北京春天特有的大黄风天气,那真是一塌糊涂,什么“钝”不钝,再好的西山也是面目全非的了。旧时老师顾随先生的《一半儿》道:“山前山下影模糊,恰似潇湘水墨图……有春无,一半儿尘沙一半儿土。”正是纪实之作;可惜年代久远,记不完全,忘掉了第三句。不过银锭桥的大大出名,还不在于“银锭观山”,而有它更重要的原因。当年这座不起眼的小桥是摄政王载沣每天上朝的必经之路。距今七十年前,一九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即宣统二年旧历二月二十一日,汪兆铭、黄树中、罗世勋三人就在这座桥下埋炸弹,谋刺载沣。阴历二月间,什刹海边上没有游人,冷冷清清,一有行迹可疑的人,很容易被巡逻者所发见,不久三人同时被捕,郎铛入狱。汪兆铭还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一下子大大地出了名,银锭桥也举世皆知了(关于汪精卫炸摄政王的地点,据东莞张次溪寻考,系甘水桥。按甘水桥在旧鼓楼大街小石桥南,一九四三年,福建人李宣倜曾撰有《北京庚戌桥记》说明此事。但甘水桥后来只剩下地名,桥已没有了,而银锭桥一直存在到。民间传说,炸摄政王的地址是银锭桥。)。鲁迅先生和齐寿山先生经过银锭桥时,距行刺摄政王事件的发生相隔不过两年半时间,齐寿山先生又是京师掌故名家,过桥时,可能要指指点点地详细告诉先生事情的经过吧。
文章TAG:银锭桥银锭桥传说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