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东莞市 > 塘尾明清古村落,石排哪里好玩一点

塘尾明清古村落,石排哪里好玩一点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17 05:09:00 编辑:东莞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石排哪里好玩一点

塘尾明清古村落比较好玩一点,做2路公交车可以直达。

石排哪里好玩一点

2,中山市附近旅游景点含攻略

中山市附近旅游景点(含攻略)   终于迎来一个小周末,难道你只想留在家里?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山市附近旅游景点,一起来看看吧!   珠海外伶仃岛   外伶仃岛位于珠海市香洲区担杆镇,在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清晰地看到香港青马大桥。这里奇峰异石造型生动、别致,海水奇蓝,空气清鲜。岛上主峰高达312米,从半山起有通天洞直达顶峰。伶仃湾、塔湾、大东湾的沙滩,沙质细腻,海水清澈见底,是垂钓,游泳,滑浪的好去处。岛上无线电话直通世界各地,水、电设施完善,也有酒店可住宿,还可乘坐有潜水功能的豪华游艇观赏海底奇景。   门票:免费参观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珠海东澳岛   位于珠海市香洲区东澳岛,植被非常茂盛,森林覆盖率达80%,全岛非常完整地保留着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自然风貌独特,景色迷人。东澳岛的蓝天、白云、青山和绿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画卷天成:既有气势磅礴的豪迈海景,又有温婉秀美的林中小景;既有原始纯净的自然风光,又有悠远旷达的历史遗迹;既有多彩的陆上风情,又有神秘的海底世界,令人流连忘返。   门票:无上岛费,但乘船需交船费,价格不等,岛 上娱乐活动需要交费。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澳门渔人码头   坐落于外港新填海区海岸,东面向着潾潾碧波的.大海和具有后现代设计概念的友谊大桥,其它三面有日夜繁忙的港澳码头、货品齐全的新八百伴百货大楼、宫廷式的赌船“澳门皇宫”、五星级大酒店文华东方酒店、雄伟的澳门文化中心以及莲花广场等。此处特色商铺林立,更有兰桂坊式的、欧式的餐厅酒吧。稍后还有赌场、酒店落成,将不同的元素综合于一体,像一座小城市,是摄影爱好者的好去处。   门票:免费参观   开放时间:11:00~19:00   澳门黑沙海滩   位于澳门的离岛路环岛上,黑沙的特色在于黝黑、幼滑的细沙,海滩因而得名。据说,黑色的细沙是由于海洋特定环境形成的黑色次生矿海绿石所致。受海流影响,被搬运至近岸,再经风浪携带到海滩,使原来洁白明净的白沙滩,变成迷人神秘的黑沙滩。   门票:免费参观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惠州哈斯塔特村   位于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麦田,借鉴奥地利建筑风格,以奥地利哈尔施塔特小镇为建筑蓝本,结合本地特点,倾力打造了一座哈斯塔特小镇。这里适合拍照的点特别多,每一栋建筑都有不同的风格朋友们可以带上自己的手机,单反或者其他设备拍照。   门票:10元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惠州巽寮湾   位于惠东县城平山镇南部,夏日的巽寮湾总有着无法言说的美,或许是蓝得格外透明的天,或许是更加飘渺的云,也或许是闷热的季节里大海带给人们的清凉,沙滩、浪花、树影、微风、渔船......衬托着幽深广阔的海,在每一个日出日落、潮汐涨落间绘出一幅幅和谐而美好的画面。   门票:三角洲岛:100.00元,被酒店霸占的地方要 门票(如果住酒店就不要门票),其他地方 不要门票。   开放时间:08:00~18:00   东莞下坝坊   位于东莞市万江区坝头社区下坝坊,这里很多小店的特点都是在一些古旧建筑上做部分改造,有些是实打实的古迹,有些则是刻意的仿古,这样参差不齐也好,各种口味都有,游客喜欢哪种风格就去哪家坐坐,在这里的街头巷尾,总能找到怀旧的气息,下坝坊的主干道沿小河而建,水质还行,虽不至于清澈见底,但也没有什么污染。总体类似鼓浪屿的文艺小清新的风格。   门票:免费参观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东莞塘尾明清古村落   位于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红石做门、窗框和砌墙基,水磨青砖清水墙,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筑构件,遗留历代众多的生活、生产用具。祠堂建筑除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则是二进四合院形式。民居布局多以三间两廊、三间一边廊为主, 因与巷道的相对关系而有所变化。民居与书室结合、民居与祠堂结合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一大特点。   门票:免费参观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

中山市附近旅游景点含攻略

3,塘尾古建筑群的历史发展了多少年

 塘尾古建筑群位于石排镇塘尾村旧围内,围前一大两小三口池塘,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黄泥井和南门头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占地面积39565平方米,以古围墙为界,村口水塘为中心空间,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内部建筑物和交通依靠巷道组织,“七纵四横”的巷道成井字形网状的村落布局。现保存明清时期祠堂21座,古民居268座,古井15眼,书室19座,围门4座,谯楼17座,水塘6口。塘尾古村保留了完整的村落格局,传统的文化生态和环境风貌保存较完好,使塘尾成为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规模较大、原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塘尾村现存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其中明代及明代以前的建筑有14座,清代建筑248座,以清代晚期的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祠堂一般是古村落的核心建筑,民居围绕祠堂形成组团式布局。在塘尾村现存的21座祠堂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氏宗祠、景通公祠、梅菴公祠、守善堂、兰苑公祠、七房厅与墩睦堂等。   李氏宗祠:堂号追远,是塘尾村中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祠堂,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分别于清咸丰八年(1858)重修中进,民国25年(1936年)重修后堂,1999年全面整修。民国20年(1931年)辟为追远堂小学,民国21年(1932年)成立县立第16小学,现为塘尾村史馆,陈列展出塘尾古村历史沿革、建筑风格、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图片和实物。李氏大宗祠位于村围西北角,为五开间三进四合院式布局,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建筑结构,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宗祠门外广场有清光绪23年乡试中举第三名的举人李衍广所立旗杆夹。三进皆为镬耳山墙,前进、中进为船形脊,后进为夔纹脊。中进悬挂“追远”、“文魁”、“经元”牌匾,后进供奉塘尾李氏祖先牌位。   景通公祠:堂号光裕,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重修。景通公讳智,字景通,为塘尾李氏第10世祖。公祠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面阔9.5米,进深17.1米,占地162.45平方米。封檐板、梁架木雕、横梁石雕工艺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充分反映塘尾古村的建筑风格和特色。人民公社时期,公祠成为生产队办公地,后进祠堂墙上仍清晰地保留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忠”字像和宣传标语,是重要的文革历史文物。   梅菴公祠:堂号笃庆,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梅菴公讳二雪,字梅菴,为塘尾李氏第12世祖。公祠为三开间二进四合院落式布局,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面阔9.88米,进深14.3米,占地141.3平方米。头门保留“一门两塾”古制,门前两边有红砂石砌包台,祠堂檐下彩绘至今仍清晰可见,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祠堂内保留有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世祖的祖先牌位,为东莞地区罕见。后进左侧为康王帅府神楼,供奉康王神像,故此处又称为康帅府。塘尾村民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抬康王神像巡游全村,祈求康王保佑平安幸福,演化成一种独具岭南特色的民俗活动,称“康王宝诞”,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松石公祠与琴乐公祠:是家祠与家祠结合的典型代表。松石公祠堂号绎思,俗称七房厅,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8年)。松石公讳庭标,号松石,为塘尾李氏7房13世祖。琴乐公祠堂号敦睦,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2年)。琴乐公讳景光,字德洁,号琴乐,为松石公之子。松石公祠与琴乐公祠都是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中间有房门和天井相通,建筑总面阔为20.95米,进深为12.56米,其中松石公祠面阔10.31米,中间天井宽1.04米,琴乐公祠面阔9.6米。琴乐公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充分反映塘尾古村的建筑风格和特色。第二进梁架和左右廊采用博古梁架,区别于古村其他同类建筑,而且雕刻精美,用料考究,保存良好。封檐板、雀替、花罩雕刻精美,建筑布局、结构和各种构件保存基本完好。琴乐公祠于2006年重修。   敬如公祠:堂号永思,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年,2006年重修。敬如公讳大相,字绳裔,号敬如,为塘尾李氏6房18世祖。敬如公祠是本地区典型的三间两廊的型制,面阔9.7米,进深11.75米。该建筑干净雅洁,内部梁架结构合理,保存完整,以其在空间组织等方面的巧妙手法而独具特色——公祠右廊被处理成一个小庭院,内有水井、花坛及松树落水管,四面墙上有花窗,八边形的门洞与中心天井连通,空间精致有趣,灵活生动,与同类祠堂建筑严谨肃穆的造型布局形成鲜明对比,也形成该祠堂的独特之处。   叶一公祠:堂号绍德,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修,2006年再次重修。叶一公讳科,字贞乾,号叶一,塘尾李氏6房19世祖。祠堂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面阔10.5米,进深16.6米,头门为灰塑博古脊,前设小院,二进为灰塑船形脊。梁架采用普通瓜柱梁架,只在梁头、雀替部分作重点装饰,是古村典型的祠堂形式。   兰苑公祠:堂号诵芬,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尘苑公讳玄璋,字兰苑,为塘尾李氏4房14世祖。公祠面阔11.9米,进深13.3米,面积154.4米,为四间两廊两天井一配房布局,凹斗大门。该祠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充分反映塘尾古村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内部梁架结构合理,用料考究,封檐板、雀替、花罩雕刻精美,红砂岩墀头特色突出,建筑布局、结构和各种构件保存基本完好。   思我公祠:堂号并德,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思我公讳灼英,字杰叔,号思我,为塘尾李氏4房21世祖。公祠保存完整,面阔10.28米,进深12.24米,硬山屋顶,三开间两进结构,梁架为广府地区清代典型瓜柱抬梁形式,木结构构件主要用材为坤甸木,选材上乘,结构坚实。梁头、斗拱、封檐板木雕工艺精湛。公祠于2006年重修。民居与书室、祠堂与书室相结合是塘尾古村落的一大特色。塘尾自建村以来学风兴盛,明清两代共有举人2名,秀才42名,通过考试选拔的贡生2名,还有众多的国学生(监生)。自明至清,先后建有书房30间,家塾3间。塘尾李氏遵循着南方人一贯的低调,纵然家境殷实,却并不张扬。他们以雅、文、清高和超脱的心态构思来营建各自的家祠和书房。这些建筑外表虽不奢华,真正精致之处却藏而不露。现存的19间书房,其布局、装饰均有不同,以大书房(亮德书房)、乐平书房、惠宗书房、卓卿家塾、宝卿家塾、渭川公家塾最为典型。   李惠宗书屋:是民居与书房相结合的代表,主人李惠宗为清末民国年间塘尾大商人。建筑由书室、住宅、门楼组成,面阔17.25米,进深16.35米,占地面积242平方米,于2006年重修。书室为单间两进内天井形式,中西合璧。头门平屋面设上人平台,二进为两层,二层与头门天台用架空侧廊连接。书房中的天花、栏板、隔扇屏风雕刻精美。西洋式的门窗做工精细。内天井花窗两侧“聊借好花行乐事,且将闲地养余年”灰塑对联,透出主人雅闲的心态。住宅为三间两廊三合院,内部防盗措施设计巧妙,内墙周边有竹编防盗网,与屋面密集的檩条及趟门组成完成的防护体系。   亮德书房:由塘尾4房李礼佳建造,年代大致为二十世纪初,书房面阔10.55米,进深11.29米,是本地区典型的三间两廊的型制。右侧廊开门通天井,正房两次间设阁楼,天井正面墙及左侧墙设绿琉璃花窗,花窗两侧有灰塑及对联,花窗两侧设侧门通冷巷。该建筑精致小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内部梁架结构合理,用料考究,内部的雕花门扇、封檐板、雀替、花罩雕刻精美,保存完整。建筑格局、结构和各种构件保存基本完好。书房于2006年重修。   乐平书房:具体建造年代不明,面宽15.97米,进深8.97米,占地面积143.25平方米。属局部二层民居,正面开三条大门,建筑整体错落有致,小巧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内部壁画精美,彩画、木雕、石雕甚多。二层楼保留了完整的一面木隔墙,墙上的门窗均有精美木雕,并题有一幅对联:“低看湖水天机畅,远眺云山眼界宽”。李乐平为塘尾李氏4房裔派,在广州和香港分别有利昌机械厂及船运公司。书房于2006年重修。     卓卿家塾:又称守善堂,是家祠、家塾与民居结合的典型代表,为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建造的一体建筑,面阔15.19米,进深13.23米。家祠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民居为三间一边廊建筑,家祠与民居各有独立的外门出入,同时又设有侧门相通。卓卿家塾原为卓卿公祠,堂号守善。卓卿公讳龙耀,字昭汉,号卓卿,为塘尾李氏3房24世祖。家塾装饰精美,内部梁架采用精美的斗拱驼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封檐板、雀替、花罩、门窗雕刻精美。卓卿家塾于2006年重修。宝卿家塾:是塘尾古村的三处家塾之一,早期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建筑,面阔9.43米,进深8.61米。宝卿公祠堂号绍徽,宝卿公讳钰,字铨江,号宝卿,清国学生(监生)。民国初年,宝卿之子祖璋(字澍仁,别字冀南,曾执掌云岗社学,创立追远堂小学)扩建祖居,改家祠为书院。现存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1919年题书的“宝卿家塾”匾额。   渭川公家塾: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原为塘尾李氏4房15世祖养中公祠,堂号友于。养中公讳尚锦,字文秀,号养中。到养中公后代第25世渭川公(讳宗璜,字显廷,号渭川)时,改公祠为家塾,称渭川公家塾。家塾面阔9.41米,进深10.16米,面积95.6平方米,为合院式布局。   塘尾古民居,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在建筑结构上,充分考虑到南方炎热多雨潮湿的气候特征,采用三间两廊的金字屋和三间一边廊的明字屋布局,利于通风散湿;在建筑用材上,广泛采用东莞红砂岩和青砖,建筑多以红砂岩做门、窗框和墙基,豆青色水磨青砖墙,形成独特的建筑色泽搭配;在装饰题材上,除采用中国传统民间题材外,更多采用岭南地区的瓜果等装饰题材,夔纹、镬耳、彩绘、灰塑、木雕、砖雕、石雕等,具有鲜明的广府文化特色,是研究岭南古建筑特别是广府建筑的重要实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凤池民居:位于塘尾旧围60号,是塘尾民居中建筑布局、结构和各种构件保存较完好的一间。李凤池字康新,号潮煜,又号潮旭,塘尾李氏3房24世,候选府同知,是塘尾大商人,富甲一方又乐善好施。凤池民居约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清光绪年间重修(1875年-1908年)。凤池民居与书房相连,呈“L”型分布,面宽20.33米,进深18.48米,占地面积约282平方米。民居为两进三间两天井形式,次间设阁楼,二进内墙周边设防盗木板,防盗木板与屋面密集的檩条及大门的防盗圆木组成完整的防护体系。书房为三间两廊三合院形式,二层设上人平台,室内外彩提裙窗分隔,既满足住屋的私密性又利于读书学习明亮开敞的空间。民居与书房各有独立的外门出入,又在内部设一过道相通,使用方便。居住部分建筑保存较好,通往冷巷边门卷蓬顶缺失,入口大门封檐板雕刻精美并保存完好,檐下灰塑损毁,挑檐梁头雕刻精美完好,屏风门上和上部花窗残缺,地面部分损坏。书房部分损坏较严重,但基本格局保存较好。   李子聪民居和书房:也是塘尾典型的民居,其具体建造年代不详。民居面宽8.3米,进深9.7米,占地面积约80.51平方米,“明”字屋布局,凹斗门。子聪书房与民居隔巷相挨,面宽11.1米,进深5.4米,共两层,占地面积约44.5平方米,形似炮楼。书房一层由头门、配房及书室组成,二层中空,入口处上方设走廊连接书室与配房。民居与书房整体采用山墙搁檩形式,硬山屋顶,板瓦屋面。围墙和门楼: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古围墙,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围墙环绕村落,全长860.8米,高约1-5米,宽约0.35米,红砂岩墙基,青砖墙体,每隔4米有一附墙。围墙开东、面、西、北四个围门,以东门规模最大。围门上各有题额:东门两块题额,一为“秀挹东南”,一模糊不清;西门为“□秀坊”;南门为 “淳风里”;北门题额今已不在。门楼集交通、防御、祭祀于一体,均设有福德宫供村民上香祭拜。东门楼二层中设有关帝庙。围墙还附设17座谯楼,加上村中的独立谯楼、巷道门楼、围门楼,共计28座,按照二十八星宿的名称来命名。谯楼又称炮楼,一般长宽各约4.5米,高约7米。围墙上还开有瞭望与射击用的瞭望孔108眼,暗合36天罡、72地煞之数。古村的围墙、围门和谯楼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巷道: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7条直巷和东西走向的4条横巷,有效构建了村内有利、便捷的交通系统。巷道由红砂石铺砌,宽2米左右,并有完整的明、暗排水渠,与村前水塘相连形成完善的污水排水系统。清末光绪年间,塘尾富绅李植宗改建部分红石巷为花岗岩麻石巷,横穿围面。   古井:塘尾村内古井众多,现存15眼,尚能使用的有11眼,分布于巷道旁或民居、家祠天井内。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用整块红砂岩挖空而成,至清末采用花岗岩石。其中黄泥井距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相传塘尾李氏祖先迁居此地前就已有。黄泥井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用整块红石挖空而成,直径约0.87米,高0.4米。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把明清时期的围墙、炮楼、祠堂、书院、民居、古井、池塘、榕树比较完好地保留下来,尤其是将古村落格局和围前蟹形仿生布局完整地保留下来,全国较为少见,它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它保护的不仅是一批房子,而是保护一段历史,保护的不仅是一个村子,而是保护一个时代,实为东莞的一大景观。古建筑群布局合理,格调明朗,建筑工艺考究。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在古代规划建设、建筑艺术、民俗风情、家族社区等方面,是研究南粤民居不可多得的蓝本,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002年7月,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尾古建筑群的历史发展了多少年

4,东莞石排镇塘尾村古村部落收门票吗

呵呵,我曾在东莞石排镇塘尾古村呆了6年,广州有直达石排的车,再丛镇内2路公交车到终点站塘尾市场就到了,或者坐和谐号到石龙或常平,再坐车到石排,到石排打的到塘尾最多也就10元。

5,东莞十大免费景区

东莞十大免费景区介绍如下:1、虎门大桥气势威严的虎门大桥横亘于东莞南郊的珠江口,与威远炮台遥相呼应,堪称东莞的地标性建筑。这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悬索桥,主桥全长约4.6公里,桥面可行驶双向六车道,悬索主跨长888米,有“世界第一跨”之称。桥梁不仅跨度极大,且未使用任何钢锁牵挂,因而以高难度的造桥技术闻名于世。2、莲湖公园莲湖公园的建设吸取苏州、杭州等地园林风栝的精髓,古色古香,主要由古典牌楼、600多级登山石梯、半山亭、山腰曲径、书画长廊和七层观光塔楼等构成。“莲湖公园”和“松山楼”之名,由著名书画家关山月题写,门牌楼两边浮雕着栩栩如生的汉白玉“八骏图”和“九龙壁”。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碧莲路3号。3、东莞植物园东莞植物园地处东莞市南城区,总面积4.5平方公里,新园区规划面积2.01平方公里。新园区规划有荔枝园、丛林沟谷植物园、百花涧、园际花卉博览园、兰花园、莞香园、盆景园、热带植物园、草药园、竹园、姜园、茶花园、山花园等13个专类园。园内现保存植物209科,1860种。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区绿色路99号。4、东莞人民公园东莞人民公园始建于1912年,开辟初期只有盂山、砵山,因有石如盂故称盂山公园。如今人民公园总面积23公顷,其中山岭面积8公顷,湖泊面积4公顷,平地面积11公顷。园内有钵山、盂山、元宝山、平山和晓湖、莲塘、公共图书馆、博物图书馆等景点,是我国最早的公园之一。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罗沙路。5、旗峰公园旗峰公园位于东莞莞城以南4公里的黄旗山,公园占地面积1600亩,内有山林公园、人工湖、植物园、黄旗古庙、黄岭道院、廉泉、黄旗山顶灯笼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十数处,是游人踏青、了解东莞历史的好去处。旗峰公园内有海拔189米的黄旗山,形似旗展,唐代以前称“黄岭”,是东莞的象征。地址:广东省东莞市东城中路2号。6、松湖花海松湖花海是松山湖南岸的一条蜿蜒起伏的花带,全长约9000米,绿化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沿着湖岸及沿岸岛屿种植了桃花、梅花、樱花、腊梅、紫薇、桂花、广玉兰、香花槐、垂丝海棠、西府海棠等各式的木本花卉20余万株及波斯菊、薰衣草、白鹭莞、鸢尾、荷花、睡莲等草本湿生水生花卉数百万株。地址:广东省东莞市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7、海战博物馆海战博物馆位于虎门海口威远炮台附近,是一座专题性与遗址性相结合的博物馆。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由陈列大楼、宣誓广场、观海长堤等组成建筑纪念群体。《鸦片战争海战陈列》和《虎门海战》半景画是该馆的基本陈列。海战博物馆是虎门炮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三大禁毒教育基地之一。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面村威远炮台旁边。8、塘尾明清古村落塘尾明清古村落总面积为39565平方米,现存古民居约268座,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塘尾明清古村落是东莞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塘尾明清古村落以古围墙为界,依自然山势而建,里巷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红石做门、窗框和砌墙基,水磨青砖清水墙,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筑构件,遗留历代众多的生活、生产用具。地址: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9、虎门炮台虎门炮台旧址分布在珠江两岸的大角山武山和大虎山等地。林则徐销烟后和水师提督关天培一道动员民众筹备防务,加固和新建11处炮台,设置大炮3O0多门。以沙角、大角炮台为第一重门户,威远、镇远、靖远、巩固、永安、横档前山月台为第二重门户,大虎炮台为第三重门户,组织3道防线。又在横档岛、武山之间的江西,设置木排2排,大铁链372丈,阻截敌舰,在鸦片战争中,屡挫英国侵略军的进犯。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解放路113号。10、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4A景区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于2005年9月建成开馆,紧邻大王岭村抗日旧址,主体建筑具有抗战时期岭南客家村落建筑风格,主题陈列内容紧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采用幻影成像、电子沙盘、模拟场景等现代化声光电陈列布展技术,融合地域特征的艺术效果,系统地展示了东江纵队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

6,东莞石排有什么地方好玩

排镇位于东莞市东北部,东江中下游南岸,是一个历史悠久、日益繁荣的现代城镇。 石排镇红山含翠,绿水长倚,风景秀丽,古韵深蕴。 出名风景:《龙眼岗贝丘文化遗址》印证了石排5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燕岭古采石场》、《塘尾明清古村落》和《宝潭康王庙》见证了石排历史的辉煌。

7,晋城明清古村一览表

南社明清古村落位于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是南社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社村明清时期的历史见证。明清时期初显繁荣,人才辈出,先后出现了9位进士,是茶山一带乃至东莞的一大村庄。据《南社谢氏族谱》记载,南宋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谢希良之子谢尚仁因战乱南迁,几经周折于宋恭帝德祐乙亥元年(1275)定居南社,历明、清近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96000平方米的古村落。南社明清古村落以村墙为界。村内以中间长形水塘为中心,两边利用自然山势错落布列,巷道布局合理。

8,东莞石碑镇怎么在顺丰那找不到改名了

你打错字了哥们。石排镇隶属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北部,东江中下游南岸,镇政府中心位置位于东经113°94′,北纬23°09′,西距东莞市区20公里、广州50公里,南往深圳70公里,北与惠州市博罗县隔江相望,是东莞市下辖的32个乡镇之一。石排镇总面积48.7平方公里,辖18个村和1个社区,2012年常住人口17万余人。2014年,石排镇地区生产总值达67.28亿元。石排镇境内有龙眼岗贝丘文化遗址、红石山燕岭古采石场、塘尾明清古村落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莞深高速公路、广深高速公路、广惠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过境。
搜一下:东莞石碑镇怎么在顺丰那找不到,改名了?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9,东莞古村落在哪里

桥头“果岛”宋屋洲  宋屋洲位于东莞桥头镇东部,是东江河主航道上的一个小岛,面积约50万平方米。小岛东濒博罗,南临惠阳,地处三县市交界处。宋屋洲现在已被初步开发成一个特色农业基地,一年四季水果常熟,被当地人称为“果岛”。  桥头迳联古村落  鲜为人知的迳联古村落就坐落于桥头镇蒲瓜岭下,占地面积11.4万余平方米,始建于南宋时期,时称迳背村。整个古村落,异国风情与东方古典建筑交织,呈现出一幅迷人的古村风情画面。  蒋光鼐故居  该园以广植荔枝而名,初创于清道咸年间,是一代抗日名将蒋光鼐将军祖父蒋理祥手创。蒋理祥字议寰,号吉云,咸丰三年进士,选庶吉上,为翰林院编修。1887年,蒋光鼐在园边祖屋出生并度过少年时期,青年从军,跟随孙中山革命,战攻显赫。1931年升为陆军上将,任十九路军总指挥。1932年指挥了“—·二八”淞沪抗战,大挫日寇锐气,大振国威,震动了中外。  1930年,蒋光鼐在祖园辟建一座西方别墅式楼房,基座特别,为拱形涵洞式垫托底层地面,通风防潮。花岗岩石砌台阶,石雕栏杆精致,前廊后室,内进一厅两厢,一式二层,红墙围护国林,内有荔枝、龙眼、黄皮、番荔枝、法国白玉兰等名果嘉木,园前有高台,一株芒果浓荫如伞,门楼石砌,疏瓦翘檐,石匾楷书:“荔荫园”,一副行书门联:“造庐谁道龙犹卧,题户应嗤鸟是凡。”园后山麓,有蒋光鼐先生父母墓。  石排塘尾古村落  东莞石排尾明清古村落,历经600多个岁月的磨砺,民居古祠、围门炮楼依然保存完整。以占围墙为界,占村落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现存268座古民居、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28座炮楼。  塘尾古村依自然山势依坡而建,村前三口鱼塘一大两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村中两口古井则代表两只蟹眼。
东莞市茶山村南社村,
东莞市

10,东莞市有哪些旅游区

南社古村:浓郁士族遗风  南社村的古建筑群与更为知名的“客家围”、“潮汕大屋”有所不同,代表的是珠三角地区水乡特色,每一民居都单家独户称“家庙”,“家庙”前有自家的水井、麻石小巷。每家的麻石小巷都隔着一条小水道。最具特色的是“家庙”的建筑,多为四柱三间三楼砖石牌坊式建筑,楼为歇山顶,檐下如斗拱,门额上配有雕刻精美的木雕。  南社的家庙大多依水而建,错落有致。家家户户的雕花红石门框,与青色水磨砖墙,无一不透露出历史悠久的气息。  在南社古村,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不少明末清初的建筑仍然保有全貌,谢氏大宗祠、百岁翁祠、百岁坊、谢遇奇家庙、资政第等亦是南社古建筑群中的精品。  如今的南社古村落,不仅是知名的历史遗迹,更是东莞的一块旅游招牌。漫步古村,街角河边都可以看到从珠三角各地前来写生的美术学子,用画笔记录下这幅具有浓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农业聚落文化风景画。  塘尾明清古村:悠然百姓生活  若说南社古村落展现的是浓墨重彩的士族遗风,那么塘尾古村落透露的,更多的是属于平民百姓悠然的生活气息。  东莞石排塘尾明清古村落,历经600多年的磨砺,民居古祠、围门炮楼依然保存完整。  以围墙为界,村落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现存268座古民居、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28座炮楼。  塘尾古村依自然山势依坡而建,村前三口鱼塘一大两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村中两口古井则代表两只蟹眼。塘尾三村、塘尾村属于石排村,在南社村之东,两村相邻,互为映衬。  塘尾古村中古建筑以村口水塘为中心,坐北面南,“七纵七横”,组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保留了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如今塘尾古村的私房菜也成了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村口聚集了不少售卖小吃的当地居民。坐在老树之下,望着远处的宗祠与残垣,品尝特色美食,别有一番风味。  水乡辽阔  景点众多  东莞水乡辽阔,景点众多,其中,华阳湖湿地公园与粤晖园为必去的两个景点。  华阳湖:白鹭翻飞  说到要去水乡,那就不能不提华阳湖。华阳湖湿地公园位于麻涌镇华阳村,总规划面积达2平方公里,并于去年底获得“广东最美湿地”称号。  漫步华阳湖,水岸两侧绿荫葱葱,若在开花季节,你甚至能体验到“落英缤纷”的美妙场景。湖周边多条河流汇积,无论是在湖里还是河里,你都能看到野鸭戏水,甚至白鹭翻飞。  此外,华阳湖湿地公园将恢复西园夜市等部分麻涌八景,并增加泽乡花田、芭蕉小筑等景点,成为融休闲旅游、农耕体验、科普文化认知与城市生态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岭南水乡生态湿地旅游区。  粤晖园:曲径通幽  粤晖园则位于水乡的道滘镇,作为中国最大的古典私家园林,不少旅行社均将其纳入水乡游的路线中。  粤晖园布局精妙,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情趣融合于一园,蕴含清雅别致的岭南古建筑风格,掩映于古树名木之间,曲径通幽,步移景异。  在园中,一条条清澈的小河回环萦流,将园内各景点串联起来,水随园转,园因水活。庭院深深,荷风四面,杨柳轻垂,极具唐诗宋词之深远意境。  总体而言,粤晖园集岭南古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雕刻艺术、戏曲艺术、珍藏艺术于一体。  点评:  开拓路线  提升形象  水乡游:东莞水乡区域辽阔,道窖、洪梅、望牛墩、麻涌、中堂、万江、高埗等多个镇街均归属于水乡片区。东莞的水乡风情,也一直闻名于外。水乡旅游路线的统一打造,有助于更多人了解水乡文化,发现水乡的美。  此外水乡旅游路线的开拓,符合省市两级政府对发展水乡一体化的要求。  同时,在水乡旅游路线的打造过程中,也必然会带来水乡环境的变化,可以改变过去水乡给人所留下的造纸厂密集、环境不好的印象。  匠星指数:★★★★★  古村游:古村、古城旅游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的财政主要收入来源。以丽江、大理等“龙头”古城为例,这些古城因其历史背景,独特的建筑风格,如今已吸引了不知多少游客。再比如广西黄姚古镇,虽然没有丽江等古城有名,但因其地处广东周边,而且凭借其尚未非常商业化的气息,也吸引了不少的游客。  在东莞,虽然古村落不多,但塘尾古村、南社古村等,因其古老的特色,也同样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如果将其整体打包开发,将会大大提升东莞的历史文化气息,提高东莞人文形象。  匠星指数:★★★★
文章TAG:塘尾明清古村落塘尾明清古村落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