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东莞市 > 广东东莞立春有什么风俗习惯,立春有什么古老风俗

广东东莞立春有什么风俗习惯,立春有什么古老风俗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9-11 19:59:20 编辑:东莞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立春有什么古老风俗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咬春:立春时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每逢立春时节,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赎春卷的小贩。祭祖: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躲春:立春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更甚者会影响一年的运气,所以躲春的习俗就出现了。拜太岁:中国有迎太岁的习俗,把太岁想象成了值班的神,迎太岁就能平安富足。
立春一般叫“打春”,不能走娘家,不能吵架,还要放鞭炮接春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立春有什么古老风俗

2,广东东莞春节习俗是怎样的

莞城人称“做年”或“过年”,日期是年初一至年初三(俗称三朝香)。过完三朝香算是做完年。事实上,却远未过完年,过年气氛相当浓厚,因在正月里还有大的节日。  年初一,要吃斋菜,各家各户基本上互相串门,出门上街的人,各人手里都拿着“大吉”,见到熟人必说“恭喜!恭喜!恭喜新年大吉大利!”(今人已简化成恭喜新年好!)并当面打开大吉请“食大吉”,答话即说“见着大吉”。长辈和已婚的同辈,见到对方携有小孩时,还要给小孩送“利市”。  年初二,称“开年”,即一年由此日始。是日,各商家必需配齐活鲤鱼(莞人称为生鲤,并取其谐音生利之意)、生菜(莞人取其谐音生财也,且要带根的,其意也是从头到尾)、发菜(莞人取其谐音发财)、蚝豉(莞人取其谐音好市)及猪肉、鱼丸、全鸡1只、香蕉1梳(意为招财)、全盒糖果、茶、酒等祭神用,于上午举行祭神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广东东莞春节习俗是怎样的

3,立春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立春的民间风俗主要有祭祀祖先、报春、迎春、籍田、贴春联、春牛、春盘、春饼、田艾籺、春卷、咬春等。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古代在立春日举行的籍田礼,籍田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在籍田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一种雏型的仪俗。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立春这天,民间艺人会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各户,谓之“送春”。 春盘是立春饮食风俗之一,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饼糖放盘中为春盘馈送亲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盘里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饼、饵五种。蔬菜主要有豆芽、萝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鸡蛋、土豆丝。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饼与菜放在一个盘子里,成为“春盘”。宋《岁时广记》引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

立春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4,立春的习俗有哪些

立春习俗:迎春、游春(探春、游行)、咬春、打春等等。立春,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预告立春之时。然后祭句芒神,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古时祭祀完句芒神就由郡县太守等象征性耕种,并打春牛,代表民间可以进行耕种了。游春是一项流行于民间的祭祀游行活动。队伍先是报春人打扮成公鸡样子走在队伍前,由一群人抬着巨大春牛形象,其他人打扮成牧童牵牛、大头娃娃送春桃等各种象征春天的形象。这次游春之后就是意味着可以开始踏青的信号,一直到端午之间都是游春的好时候(立春那日游春也叫探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打春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

5,东莞春节习俗知多少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生活节奏日渐紧张的现代生活中,东莞市民是如何过春节的?对于春节的回忆,你还有贴对联、办年货、吃年糕、吃新年饭的回忆吗?现在就让我们去回忆下东莞人过春节的风俗与习惯。传统的过年习俗,有“年廿八,洗邋遢”、贴春联、贴年画等,而年三十则是“卖懒”日。年三十是旧历一年最后的一天,在东莞风俗中,儿童会在这一日“卖懒”。(民国)(东莞县志》 曰:“卖懒,卖冷”。意为新春将到,寒冷的冬天一去不返。目前,东莞儿童卖懒,意为卖去懒惰之意。在东莞水乡,儿童卖懒要做一只小纸船,上面放红鸭蛋,插彩旗,让小船随波飘走,小孩就不再“懒惰”。卖懒的儿歌,现在还有一些地方唱:卖懒仔,卖懒儿,卖得早,卖给广西王大嫂;卖得迟,卖给广西王大姨。今日齐来卖懒,听(明)朝早过勤年。而年三十的晚上则要吃团年饭,人们一年勤肯地劳动,到除夕这一天,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欢聚一堂。团年饭的饭桌上有三道菜不可没有,其一是鱼,以示“年年有余(鱼)”。其二是“慈菇”,以示子孙满堂。主妇做得特别多,又不切开,当然不入味,吃不完,以示子子孙孙永不断。而隔夜慈菇特别入味,东莞有谚语:“隔夜慈菇,卖田也要食。”。其三是鸡,团年饭必有鸡,家家杀鸡,故广东歇后语:年尾鸡公唔敢啼(提)。过完了年三十,就到年初一了:据(民国)《 东莞县志》 载:“元日昧爽,谒家祠。姻族邻里相贺,曰拜年。”“莞俗多食素,禁洒扫。出嫁女备年具馈母家,曰拜年或探索年。”正月初一是鸡日,传统中是日不杀鸡,家家食斋。大年初一只用斋菜和清茶。以茶祭祖在年初一,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现在很多传统习俗都已经简化,但是保留一些祖上流传下来的节日民俗,可以让这些传统文化得以流传,也让过年过节更有“味道”。
1、卖懒“卖懒”是在广东地区流传已久的一种农历新年风俗习惯。据民国《东莞县志》载:除夕祀先祠,食蚬。小儿持熟鸭卵行,且呼曰“卖冷”。其实“卖懒”原作“卖冷”,但与广东方言“冷”“懒”同音,又是通借字,故莞俗曰:“卖懒”,取卖去懒惰之意。在东莞,每当年三十的时候,小孩子就要出去卖懒,把懒虫丢掉,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面亲亲纷纷,不断进取。2、春节登黄旗山据《唐书·十道地理图志》载:“邑人九日登高于此。”可见东莞人登黄旗山览胜,已经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后来,由重阳登山逐渐演变成春节登山。主要内容为从每年农历腊月三十的晚上开始到春节期间,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攀登黄旗山的民俗活动。其中包括拜观音古寺、拜游蛇墓和在廉泉汲水等多个程序。始于北宋徽宗年间,从清末民初以来兴盛,至今已发展到每年春节期间上百万人次的登山奇观。
习俗错了请改正
文章TAG:广东广东东莞东莞立春广东东莞立春有什么风俗习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