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 > 东莞市 > 东莞高独砦募团简介,武田胜赖的人物简介

东莞高独砦募团简介,武田胜赖的人物简介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05 05:27:01 编辑:东莞生活 手机版

1,武田胜赖的人物简介

武田胜赖(たけだ かつより 1546年(天文十五年) - 1582年4月3日(天正十年三月十一日)),为日本战国时代战国大名武田家末代家督。武田胜赖生平经历武田胜赖为武田信玄与其侧室诹访赖重的女儿诹访御料人所生,为武田信玄的四子。由于信玄的妹妹武田祢祢与诹访赖重所生的儿子寅王丸夭折,永禄五年(1562),胜赖进入高远城改姓诹访氏继承诹访家,名为诹访四郎胜赖。永禄八年(1565),娶织田信长的养女远山氏(苗木城主远山勘太郎的女儿,信长的侄女)为妻。永禄十年(1567)11月,生下嫡子信胜后,远山氏死于难产。永禄十年10月,信玄幽禁中的长子武田义信自杀死于东光寺。因次子海野信亲为盲人,三子早逝,而后面的儿子们又都已过继给他人,所以武田信玄便将四子胜赖重新召回,立为继承人。虽然在甲阳军鉴里面声称所以武田信玄是认孙儿信胜为养子(就是立嫡),在信胜成年之前,以胜赖担任“阵代”。但实际上考证文书,武田胜赖应是正式的家督继承人。元龟元年(1569)3月,胜赖离开高远城回到甲府,复名为武田四郎胜赖,其后追随信玄进攻骏河、相模各地屡立战功,成为军中勇将。天正元年(1573),信玄病逝,武田胜赖遂继承当主之位。信玄遗命三年内不发丧,不随意征战。家康、谦信等探知信玄死讯后,做了多方试探。九月,家康夺回长筱城,委任奥平信昌为城主,并将女儿龟姬许配之以示器重。为了报复,胜赖进攻东美浓诸城,并占领远江要冲高天神城。此时的武田家势力一度超过信玄时代,然而胜赖刚愎自用,一味信任近臣迹部胜资和长坂长闲,也因此与信玄时代稳重的宿老不断发生冲突,家内不稳,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在江户时代的通说中,武田胜赖是有蛮勇之人,作战时常常亲陷战阵,让自己的周边不断成为战场,然而胜赖毕竟只是个猛将,而不是像他父亲一样的名将。尽管如此,武田胜赖依然得到了来自织田信长的高度评价:“胜頼、信玄にまして、油断ならず”武田胜赖的雄心壮志武田胜赖也一直有上洛一争天下的野心,首先在天正二年(1574)攻下织田家的明智城,并于天正三年(1575)出兵攻击织田信长的盟友德川家奥平信昌据守的长筱城。其实在三方原之战后,武田家即陷入于织田、德川和北条这些强大势力所组成的“武田包围网”之中,处境十分尴尬。而武田家和织田家的实力也在严重分化:织田家的经济基础是商业,而武田家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和矿业;商业的增长是资金的积累,而农业的增长是要靠领土的增加,加上信玄时代引以为豪的甲州金山的金矿储量不断减少,武田家不对外扩张的话,也就只有等着被织田和德川蚕食。胜赖并不是那种甘愿坐以待毙的君主,唯一的出路就是先吞并当时实力最弱的德川家的三河、远江地区,然后再寻找机会和织田信长一决高下。胜赖特意选择了在梅雨季节出兵,就是为了限制织田家铁炮的使用,但这个决定需要付出代价:武田家的军队主要由农耕兵组成,而当时正处于农繁期,武田家的募兵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只招募到15000人(三方原时信玄共出动45000人);织田家已经实行了兵农分离,军队由农民家中的二子、三子组成的佣兵为主体,并经常进行训练,其动员力和作战力自然不是武田家可比的,加上长岛一向众被镇压后,此时没有后顾之忧的信长要调兵遣将,已不像三方原时的捉襟见肘了。长筱之战5月14日,胜赖领军从甲府出发。5月30日,在医王寺山设立本营,6月15日,在攻打吉田城后向长筱城进军。6月16日,攻城战开始。6月19日,武田军包围长筱城,攻打野牛门。6月20日,攻打长筱城西隅。6月21日,攻落长筱城城郭,信昌和500士兵坚守不降。6月22日,再次攻打野牛门,至此一切都在胜赖的掌握之中。6月27日,信长亲率与德川家康的联合援军35000人在设乐原布阵,胜赖在得到消息后,留下3000人继续攻打长筱城,自己带领其余军队回王寺山本营。6月28日,胜赖本营移至设乐原的オノ神丘,想在织田、德川联军立足未稳时给予致命打击。与此同时,织田、德川联军迅速在阵的两侧设起防马栅,酒井忠次率4000人奇袭队向鸢巢山砦进发。6月29日5时,武田胜赖鲁莽冲动不听老臣劝告,决定出击进行决战,然而等待他们的是织田家的新武器3000支国友铁炮。武田精锐骑马军团死伤达七千人,几乎全军覆没。胜赖逃回信浓,而武田家老臣名将大部份都抱定了战死的决心,山县昌景、内藤昌丰、马场信房、土屋昌次、真田信纲与真田昌辉等大将战死。11月21日信长夺回美浓岩村城,秋山信友被杀,武田家受到极大的打击。长筱之战后,武田家急速衰弱,此后武田胜赖致力于国力的恢复。天正五年(1577),胜赖娶北条氏政的妹妹为妻,与北条结成同盟。但天正六年(1578),上杉谦信猝死,上杉家发生“御馆之乱”,谦信的外甥上杉景胜和北条家来的养子上杉景虎争夺继承权。氏政请胜赖出兵相救自己的弟弟景虎,而景胜则以黄金一万两、割让一部分土地、娶胜赖的妹妹为妻建立姻亲等条件与胜赖结为同盟,加上德川家康进攻远江的武田家领地,使胜赖决定居中调停景胜跟景虎争端。然而在武田军撤出越後时,上杉景胜旋即毁约出兵,景虎兵败自杀,景胜获胜,也使甲相同盟解体,武田胜赖遂与上杉景胜维持同盟,和织田、北条家开战。胜赖收纳上杉景虎派在上野的将领北条高广,扩大在上野的影响力,并且在天正七年(1579)七月派武田信丰攻下武藏广木城,跟北条氏政在黄濑川对峙。天正八年(1580),武田胜赖在三月于伊豆冲海战击破北条水军,六月时命令真田昌幸夺下北条家的沼田城并消灭了沼田氏,武田胜赖也拿下了膳城、大胡城、山上城、伊势崎城,还让真田昌幸在几年间攻下中山、尻高、 小川、名胡桃、沼田等城池,在八月时和北条氏政在伊豆对峙,天正九年(1581)十月策反北条家的伊豆户仓城主笠原氏。武田胜赖征伐然而武田家对德川、织田家的战事却不甚顺利。天正八年(1580),德川军经过三个月激战,夺回高天神城,守将冈部元信本已取得武田胜赖的首肯而决定暂时投降,不料在织田信长授意下,德川家康故意拒降,使武田胜赖的威信受到重创。天正八年(1580),德川军经过三个月激战,夺回高天神城。为防备信长、德川、北条的进攻,武田胜赖令兄弟仁科盛信移居至高远城。天正九年(1580)12月,胜赖移居至新建的新府城,并以建筑新府城为名,向领地内新征赋税,此举导致武田家凝聚力尽失,人心浮动,不少老臣最后也叛离了胜赖。天正十年(1582)1月,信长策反了胜赖的妹婿木曾城的大将木曾义昌,打开了信浓甲府的门户,武田胜赖为讨伐木曾义昌而再度举兵;2月1日,胜赖率军2万从甲府出发平;12日,信长集中大军,命长子织田信忠自歧阜城出兵;21日,骏府的穴山梅雪倒戈并投靠德川家,家康向甲斐进发。武田军在鸟居峡被木曾义昌击败,随后松尾城的小笠原信领反叛,饭田城主保科正直放弃了城池逃往高远城,听闻饭田城沦陷的武田信廉战意顿失,亦自大岛城出逃。2月18日,德川家康自滨松城出发进入挂川城,包围了依田信蕃据守的田中城,并遣使劝降,依田信蕃于是开城,三枚桥城、兴国寺城等骏河城池也在武田家灭亡後归于德川家。北条氏政则派遣先锋进入相模和甲斐边境的小佛岭与御坂岭,并在2月下旬进攻骏河东部。2月28日,北条军攻陷了武田在骏河、伊豆边境的户仓城,接著在3月攻陷了位於沼津及吉原的泉头城等地方。上野方面,北条氏邦对厩桥城的北条高广持续施压,并威胁到真田昌幸的领地。胜赖节节败退,回到新府时只剩下千余人。29日,在信领引导下,德川信忠军包围了高远城,途中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信忠宣布解除与武田松之间的婚约,并要仁科盛信投降,却没得到回应。3月2日,信忠军破城,甲斐国内骚动。武田胜赖拒绝真田氏的邀请,于3月3日放弃新府,投奔小山田信茂的岩殿城,织田德川军紧紧追赶。不料最后信茂也反叛胜赖,胜赖一行转往上野,部下相继逃散;11日,众叛亲离的武田胜赖,于天目山田野与妻子及嫡男武田信胜等人一起自杀身亡,享年三十七岁,名族甲斐武田氏嫡系到此灭亡。后由信玄次女见性院向德川幕府二代将军秀忠推荐,由信玄次男海野信亲之子武田信道继承武田氏,甲斐武田传承着清和源氏正宗之名再兴于相模伊豆,信道曾孙武田信明后转封大和郡山国。现甲斐武田家主名为武田英信。

武田胜赖的人物简介

2,冯婉贞原文及翻译

《冯婉贞》原文: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女婉贞,年十九,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是年谢庄办团,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旋见一白首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前。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曰:“此劲敌也,度不中而轻发,徒糜弹药,无益吾事。慎之!”时敌军已近寨,枪声隆然。寨中人踡伏不少动。既而辞行益迩。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盖借寨墙为蔽也。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婉贞独戚然曰:“小敌去,大敌来矣。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婉贞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三保曰:“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小女子毋多谈。”婉贞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与其坐而侍亡,熟若起而拯之?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众皆感奋。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未几,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拔刃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于是众人竭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译文: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从海路入侵,京城里骚动不安。离圆明园十里,有个村子叫谢庄,全村住的都是猎户。其中有个山东人名叫冯三保的,精通武术。他的女儿婉贞,十九岁,长得非常漂亮,从小爱好武术,学习过的武艺没有不精通的。这一年,谢庄办起了团练,因为冯三保勇敢而又会多种武艺,被推荐为首领。三保带领民团在险要的地方筑起了石寨和土堡,树起了一面旗帜,写着“谢庄团练冯”。一天中午,侦察人员报告敌人的骑兵到了。一会儿见一个白人头目,率领着大约一百名印度兵,那个英国军官,飞马冲在前面。三保提醒大家装好火药,推上子弹,不要乱射,说:“这是一支强敌,估量打不中而轻易发射,白白地耗费弹药,对我们的事情没好处。要谨慎对付!”这时敌人已经逼近石寨,枪声隆隆。石寨中的人踡曲身子伏在地上,丝毫不动。不久,敌人越来越近。三保看见敌人阵势有机可乘,连忙挥动旗帜,喊道:“开火!”“开火”这句话,是军中发枪射击的信号。于是大家一起放枪,敌人象落叶一样纷纷落马。等到敌人开枪还击,石寨里的人们又迅速埋伏好,这是借寨墙来作掩护。攻打了一些时候,敌人退走了。冯三保自己也很高兴。唯独婉贞忧愁地说:“小股敌人退走,大批敌人就要来了。假如他们带着炮来,我们村庄不就变成粉末了吗?”三保吃惊地说:“用什么作为对策?”婉贞说:“西洋人擅长用火药武器而不善于武术。火药武器适合于攻打远处,武术适合于巷战。我们村子周围十里都是平原,却和他们拼枪炮,那怎么能取胜?不如用我们的长处,去攻打敌人的短处。拿着刀,带着盾,象猿猴那样敏捷地前进,如鸷鸟一般勇猛地进攻,托天的福,也许能免遭灾祸呢!”三保说:“把我们全村的群众都算在一起,精通武术的也不过百来个人,拿很少的百来个人,投身于强敌,与他们搏斗,这跟把一只羊扔到狼群里有什么不同?小女孩家不要多说。”婉贞低声叹息说:“我们村子很快就要被毁灭了!我一定要尽力来拯救我们的村子。拯救了我们村子,也就保卫了我的父亲。”于是召集谢庄少年中精通武术的,动员他们说:“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拯救我们村庄?各位兄弟姊妹倘若没有这个想法那就算了,各位如果有这个想法,那只要按我的指挥行事就行了。”大家听了都很感动振奋。冯婉贞于是率领少年们整好装束出发了,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服,拿着雪亮的钢刀,轻捷得象猿猴似的。离村子四里远有一片森林,树荫浓密遮住太阳,他们就埋伏在那里。没有多久,敌人果然抬着大炮来了,大约有五六百人。冯婉贞拔刀奋身跃起,率领大家袭击敌人。敌人出乎意外,非常惊恐慌乱,用枪上的刺刀跟谢庄少年进行搏斗,但轻捷勇猛到底比不上谢庄人。冯婉贞挥刀奋力砍杀,和她对战的没有不被击败的,敌人于是纷纷败退。冯婉贞大声喊道:“各位兄弟姊妹!敌人避开我们远去,是想用枪炮来使我们陷于困境,赶快追击,不要失去战机!”于是大家竭尽全力拦截敌人,敌我双方交错混合在一起,互相搏斗,敌人的枪炮始终不能发射。到傍晚,被杀死的敌人大约有一百多人。敌人扔下大炮慌慌张张地逃跑了。谢庄于是平安无事。作品鉴赏:全文分四个部分。1、第一部分(第一小节):交代时代背景。这段用极其简洁的一句话,把时间(咸丰庚申)、敌人(英法联军)、地点(京洛,即北京)、动态("骚然"一一清政府惊惶失措,人民颠沛流离)完整地展现出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1857年英法帝国主义借口广东官吏到英籍船"亚罗号"(实为一艘中国走私船)捉拿罪犯和法国一传教士马赖在广西被杀的"马神甫事件",联合派兵侵犯广东。1858年,又侵犯天津,胁迫清政府签订了属辱的《天津条约》(鸦片贸易合法化,开放十个通商口岸,传教自由,赔款白银六百万两等)。1860年,英法联军又侵入北京,沿路屠杀无辜的中国人民,并将皇家园林圆明园抢劫一空并烧毁。清政府妥协投降,咸丰帝奕詝逃往热河,派恭亲王奕欣与英法议和,签订了《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并赔款英国白银四百五十万两,赔款法国白银六百二十万两。在帝国主义加紧入侵,清政府步步退让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纷纷起来,保家卫国。2、第二部分(第二小节):写谢庄办团、介绍三保父女。这段一开始交代特定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先写谢庄:"距圆明园十里",是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必经之地,因而"谢庄是年办团"以抗击侵略者。再写居户:"环村居者皆猎户",猎人以耍刀弄枪为业,因而三保具有"精技击"、"勇而多艺"的才干。而婉贞"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与她出生在这样的村庄、这样的家庭是密切有关的。这段对婉贞的介绍简洁而又具体,寥寥几句,就把她的性别年龄(女,年十九岁)、爱好特长(好武术)、聪明能干(习无不精)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这段在结构上紧扣上段(由于"入侵"才"办团"),在内容上与上段形成对比(清政府投降,群众反抗),在手法上把父女互相对照,三保勇而多艺,婉贞年轻有为,各有千秋,互相媲美。为下文具体介绍,作了铺垫。3、第三部分(第三、四小节):写初挫英军,以及婉贞再胜强敌的谋略和决心。先写三保率团众抗击侵略者的战斗情景"驰而前",点明敌人铁骑践踏我国领土,横冲直撞;"枪声隆然",写出敌人杀气腾腾的嚣张气焰。在这大敌压境的严重时刻,三保成竹在胸,机智杀敌。当敌人蜂拥前来时,他警惕地提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当敌人近寨鸣枪时,他领导团众"蜷伏不少动"`。当敌人逼近跟前时,他抓住有利战机"急挥帜,曰:"开火",待敌人还击时,他们"又鹜伏状"。他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可算得有勇有谋的指挥员。再写婉贞的谋略。初战告捷,三保沾沾自喜,而婉贞独戚然。"戚然",暗示她深谋远虑。她从侵略者的本性断定"小敌去,大敌来矣";从敌人长处短处(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妙)和作战地形(吾村十里皆平原)来确定战术一(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方),但这一正确决策没有被三保所接受。三保片面强调人数少,还以长辈身份训斥她:"小女子毋多谈"、婉贞对此不免忧虑而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这里"微叹",用得很贴切,这意味着三保拒绝良策,将会招致严重的后果,但又没有因父亲的固执而感到无可如何,她自有主张必坚特正确意见:"吾必尽力吾力以拯吾村"。最后写婉贞战前组织动员工作。抚击强大敌人必须动员群众组织青年。因此,她"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集",点出她组织群众,"诏",点出她动员青年。"与其……孰若……。"这一表示取舍关系的句式,说明她善于用利害关系去激发青年情绪。"众皆感奋",就具体地写出了她组织,动员的良好效果。青年们对她的主张,不仅信服,而且情绪高昂。4、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写第二次抗战情况,介绍婉贞英勇善战。从五个方面写出婉贞指挥战斗的全过程:。先写"结束"、"皆玄衣白刃,"玄衣",便于在深林隐藏,不易被敌人发觉;,"白刃",写出所佩刀剑锋利,更好地杀敌。这说明婉贞战前作了周密考虑和准备工作。再写埋伏:"剿疾如猿猴",行动敏捷,点出"诸少年皆精技击者"。这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条件。其次写袭击:婉贞他们"拔刀奋起","挥刀奋砍"、"所当无不披靡"而"敌出不意,大惊扰,便捷猛鹰终弗逮,"乃纷退"。然后写追击:婉贞牢记敌我双方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一看敌人远去,拉长距离,就知道敌人"欲以火器困我",即下令"急逐勿失",夹杂在敌人中间搏斗,使"敌枪终不能发"。最后写胜利:战斗到傍晚,敌人死伤惨重"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弃炮仓皇逃跑了。冯婉贞终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保卫了家乡。由上可以看出,冯婉贞这个普通的猎户女儿,既有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又有胆有识,谋略出众,她英勇机智,沉着果断,有指挥战斗和组织、动员群众的才子。拓展资料:出自《清稗类抄》中的《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冯婉贞(清咸丰年间人),北京谢庄人,祖籍山东。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以后,四处掳掠,十九岁的冯婉贞与父亲冯三保一起,带领民团打败英法军队,保护了谢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而在民间得到广泛的流传。冯婉贞的事迹记载在清末徐珂所辑《清稗类抄》中的《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一文中。因为中学课本曾经有过一篇《冯婉贞》,电视剧《火烧圆明园》中也有冯婉贞的形象,使得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冯婉贞这个抵抗英法联军侵略者的女英雄。作者徐珂,清末南社诗人之一。字仲可,浙江杭州人。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与编辑过《辞海》等书。他仿照清初潘长吉《宋稗类抄》的体例,编《清稗类抄》一书,[出版于1916年],辑录了清世祖到宣统之间二百余年的朝野佚闻。全书内容庞杂,共四十八册,分时令、地理、外交等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五百余条,约三百余万字,收录广泛,对研究清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冯婉贞原文及翻译

文章TAG:东莞高独砦募团简介东莞简介武田胜赖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