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意义上的婚姻,是不在于彩礼的多少,礼物的轻重。据我了解,接近洛宁那边的彩礼是最高的,彩礼彩头变了味儿,原本结婚的彩礼,渐渐成为了大家结婚的负担,特别是高彩礼的重灾区农村,很多适龄年轻人面对高彩礼不得不四处周转才能凑够结婚钱的窘迫局面,往往是娶进门了个媳妇,父母却欠一堆债。
1、河南省现在结婚彩礼、嫁妆一般是多少钱?
我们豫西地区已洛阳为中心辐射,那我就说说洛阳的彩礼价钱吧。十年前的洛阳市区的彩礼也就是3-5万之间,家长还一般都是商量的意思来着,不会为难年轻人,毕竟自家的都是独生女或者独生子。大家都知道意思,谁也不会为难小的,当然你要是条件好的,想多给也可以。市区的彩礼一般都是比较低的,那么乡村那边可就高起来了,据我了解,接近洛宁那边的彩礼是最高的。
一次彩礼钱就能要到10 万左右,这还非常普通,你没车没房还嫌弃你,觉得你没本事。在乡村结一次婚,这可是把老人的钱包全部掏空了,说一个事情吧,我伙计在洛阳找了个洛宁的女朋友。长的漂亮,就是家庭条件不好,家里面还有几个兄弟,彩礼钱要了12万。最后陪嫁过来的就几床被子,现在还天天吵架,乡村的价值观与城市不同,城市里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2、河南商丘结婚要求彩礼25万,多不多,你们那边彩礼都是多少?
谢谢邀请!所谓的彩礼,本是一种礼意、礼节、或礼仪的表现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表达某种意义、意思、或心意。换句话说,见人如见心,见意如见情…,但不知何时将“彩礼”变成了抄作“婚姻”的热门话题。结婚彩礼的多少,并没有成文的法定、或地方的规定、或族群约定,而是社会人际往来中,产生的某些攀比、形成了某种欲望,或某种许诺。
当然也不排除某些有经济承受能力的个人、或少数人,彰显出家庭的某些大方、体面或实力,或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例,成为了某些人的借口,或对照的一面“镜子”,与之对照、效仿,变异,致彩礼一路“走好”、“升高”,真正意义上的婚姻,是不在于彩礼的多少,礼物的轻重。而是在于对人格、人品的相互尊重;在于爱有多真、情有多深,海枯石烂不变心;还在于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之情,亦夫妻恩爱终身,同生死共患难,
男女双方并非是初恋、初婚甜如蜜,婚后数日似仇敌;更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喜新厌旧学“陈世美”,或“沾花惹草”夜不归;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秦香莲”、“武大郎”的这些“遭遇”或其他负面因素,影响着彩礼“攀高”、“变味”,这也许是不得而知的…,俗话说:“十根指头不一样长”。笔者认为:彩礼应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意思表示即可,
3、你对河南各地的彩礼钱有什么看法?
作为一个河南人,我就以当地的情况聊一聊对彩礼的看法。目前河南省各地彩礼差异比较大,但总体情况河南大部分彩礼礼金偏高,普遍在10万元以上,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是高彩礼的重灾区。不但是高彩礼,还有房车要求,现在农村地区,除了要求多少彩礼以外,还出现了要求买房买车,车子最低10万以上,房子最低买在县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些年轻人结婚总的下来要花50万以上,这对收入尚且不高的河南人来说,结婚花销还是太大,彩礼彩头变了味儿,原本结婚的彩礼,渐渐成为了大家结婚的负担,特别是高彩礼的重灾区农村,很多适龄年轻人面对高彩礼不得不四处周转才能凑够结婚钱的窘迫局面,往往是娶进门了个媳妇,父母却欠一堆债。而且彩礼的高低还出现了一个普遍的情形,就是男方越富有,知识层次越高,往往彩礼越低,男方越穷,知识层次越低,彩礼要的便越高,
这便使得那些家庭情况不好,孩子知识层次不高的家庭,娶媳妇变的越来越难。这也应了那句话,不好好上学,媳妇都娶不上,虽说是戏言,但却实实在在的印证在生活中,当然有些地方彩礼依然在可控范围之内,在驻马店新蔡上蔡等地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便是男方送来多少,女方回多少,我同学便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前年结婚,女朋友是驻马店新蔡的,结婚时送去八万,结果女方带回来十六万,也就是说他送去的八万退回,娘家又陪嫁八万,这样双方都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