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周平王在镐京无法立足迁都洛阳。曹丕代汉后,在洛阳的东汉宫殿上建“洛阳宫”,并定都洛阳,这时候才大规模重建洛阳,董卓挟持汉献帝及百官,还有洛阳周边的百姓,迁都长安,只是中间有个武周政权在洛阳,唐未朱温劫持皇帝至洛阳后不久唐朝亡国,董卓焚毁洛阳之后西迁长安,洛阳就处于董卓和关东联军之间的真空地带。
1、西周为什么准备建都洛阳,洛阳好在哪里?
关于这个问题,本人查到有这么一段记载,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建造洛阳。如下:初武王作邑于镐京,谓之宗周,是为西都,将营成周,居于洛邑,而未果。至是王欲如武王之志定鼎于郏鄏,卜曰:“传世三十,历年七百,”二月,使召公先相宅。三月,周公至洛,兴工营筑,谓之王城,是为东都,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也。”周公又营成周,
2、唐朝是哪一年迁都洛阳的?
好好看看中国通史吧,别信那些动不动拿二十四史或新旧唐书说事的人,那些人是拿个棒槌当针用的坏种。唐朝自始至终没有迁都,都在长安,只是中间有个武周政权在洛阳,唐未朱温劫持皇帝至洛阳后不久唐朝亡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发行的《中国通史》中,在唐代一章,专门有二十页介绍唐长安城的盛世华庭,在唐朝,没有那个城市能和长安相提并论,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独一份的存在。
3、帝国覆灭只因迁都失败?为何说北宋没有迁都洛阳或西安失误极大?
因为自周秦汉唐以后丧失了民族的血性,没有这种血性迁都到哪里都是一个结果!听听牛皇帝们怎么说秦始皇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汉高祖刘邦说: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宣帝刘询说: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4、董卓放弃了百年的洛阳迁都长安,他到底害怕什么?迁都是对的?
董卓换掉汉少帝立汉献帝,惹怒了天下群雄,关东讨罚联军在虎守关战胜董卓,立刻要兵临洛阳城下,董卓不走,就是等死。关中是董卓的老剿,只有迁都长安才安全,所以他是被迫迁都的,其实董卓是下了一步臭棋,他不应该挟汉献帝迁都,而是应放弃汉献帝,率军回到关中据守,当一个割据西北的军阀,留下皇帝在洛阳让关东群雄争,说不定还能象孙权的东吴一样在西北称帝建国。
大将军何进愚蠢,听信袁绍馋言,引狼入室,打破了东汉的政治平衡东汉有一个特点,自汉明帝刘庄的马皇后开始,皇后都没有亲生儿子,所以皇后在皇帝死后,为了掌权,便总是立一个小皇帝,所以自汉章帝以后,便进入了外戚与宦官轮流掌权的怪圈,小皇帝频出,太后临朝称制,任用外戚为大将军,执掌朝政。等小皇帝长大后便想夺回权力,这时候小皇帝身边只有宦官可以利用,于是宦官帮助小皇帝夺回权力,受到重用,
接着下一个小皇帝即位登基,太后又掌权,外戚又成为大将军,小皇帝长大后又利用宦官夺权。东汉的后一百年就是在外戚、宦官的轮番上台掌权中渡过,你方唱罢我登场,倒也达到了某种政治平衡,相安无事,可是汉灵帝死后,政局出了变数,继位的汉少帝刘辫,太后是何太后,大将军为何进。由于汉灵帝在位时,给予帮助他夺权宦官权势太大,将宦官封为十常侍,他死后十常侍仍然把持着权力不还,
这个大将何进也是个草包,优柔寡断,不能从宦官手中夺回权力,于他的手下袁绍却出了个搜主义,建议何进召外蕃入朝杀掉宦官。结果被宦官们知晓,宦官们于是先动手杀掉了大将军何进,袁绍见何进被杀后,便召军队进宫诛杀宦官,不分老幼杀了二千多人,凡没长胡须者都被杀死。这里说一下袁绍有个小阴谋,袁绍实际是属于士人集团,他家是四世三公,标准的世族豪强,
东汉的政权实际上三大支柱,外戚、宦官、士人集团。外戚、宦官在宫内斗,士人集团是在朝堂上为官,袁绍其实是想借何进与宦官相斗,一举将这两股势都铲除,然后士人集团掌权,可是这个时董卓接到何进的诏令后带兵从关中进京了,正好碰上洛阳大乱,宦官带着汉少帝刘辫、陈留王刘协逃到城外邙山脚下,于是便拥着皇帝带大军浩浩荡荡进了城,于是东汉灭亡的潘多拉匣便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