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大家熟悉的是第二次明末,四川军民奋起反抗满清,满清与张献忠激战四川多年,最终造成1661年四川仅只剩6~8万户(不足40万口),才有清政府组织的湖广填四川。由于没有统计数据,第二次由清政府组织的湖广填四川应超过100万口,这次湖广填四川持续多年,清政府组织的迁移行动自1662年一直持续到1820年的道光初期。
1、两湖填四川。我是四川人,祖籍湖北作为四川人的你,祖籍是哪里的呢?
四川邻水先祖李珍,宋时居湖广省黄州府(湖北黄岗县)儒学正堂衙内安身,后移城内南街娶妻生三子:金德、银德、铜德,金德公迁居麻城县孝感乡,娶朱氏生子活修,活修、妣陈氏生子早富,早富、妣陈氏生子伦纲,伦纲、妣周氏生子万性,万性、妣邱氏生子李仲,李仲、妣陈氏生子李锦,李锦、妣林氏生二子李锡、李钊,李钊、妣杨氏三生二子:李锡、李乐,
钊公、妣杨氏三,随兄锡公在河南开封府桂阁县任所,同享荣华,年幼轻浮,命他管粮仓,私卖仓谷。锡公不知,被众绅告之,上司批捉,钊公逃回原籍后,上司捉拿甚急,乃夫室商议,各自逃生,钊公遍游天下,不知所终,入川祖杨氏三,率子李芝、李乐弟兄,于明已卯(1399年)由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移入四川省邻水县太安乡(今太和乡)太安里二甲李家沟落业定居。
李芝公返归原籍,乐公后裔有移居垫江县等地。老字辈时大学正良万业永兴阳及第登金榜月中定朝纲开基本仁厚传代懿祯祥施泽喜长远发达自隆昌八大房合族字辈四十字敬宗逢泰运睦族致祥光仁孝培基厚诗书沛泽长为仪翔上苑用慧协当阳南楚先根在芬名振古香入川九世祖鸣春公,于嘉庆癸亥岁(1803年)邀集邻水八大房合族,将“兴”字品为“敬”字辈,
2、都说“湖广填四川”,那成都的客家话,也就是土广东到底是属于哪里带过来的语言?
作为一名赣州客家人,同时也是历史爱好者,我在成都读大学时候,到洛带游玩就被当地老人的客家话震惊了,相似度70%以上。后来我又走访了很多地方,包括常去的龙潭寺,附近的三河场二台子,木兰,石板滩,远一些的简阳武庙,三台县,广安,仪陇等等等,有意和当地老人聊天,记住了一些信息:最多:据传来自广东,具体哪里大多不知道了,但是有老人提到梅州,也有提到韶州(韶关)其次:来自江西。
个别能记得来着赣州(虔州),在龙潭寺赶集遇到过几次,再次:来自汀州(今福建长汀上杭一带),在二台子听两位老人提到过。所以结论是:成都周边客家人,大部分来着广东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的客家人聚居区,这里是传统的南迁客家先民居住地,所以能形成相对一致的客家话语区,赣南粤北的丘陵地带,和成都天回山-龙泉山脉一带地形非常相似,包括山里的红土地,很多果树蔬果方便种植,这也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客家人千里迁徙后,选择到这里安家,直到现在,已经三百年。
3、明末清初发生过“湖广填四川”,四川成都这里的人可能来自哪个地方?
关于客家移民的地理分布简单点说,入川的客家移民尊循的是"先来后到"的原则,如以粤、闽籍的最多,又以客家人为主体,但是,这两地的移民是湖广籍移民人川后,才大批入川的。先到四川的湖广籍移民因为当时的政策是自由占地,当然是要选依山傍水,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土地落户居住,后到的粤籍移民一看风水宝地遭占完了,一声叹息,只有採取租佃好田土地耕种,或者向边远山区发展,所以粵籍移民与先到的湖广籍移民相比,多定居在山区、丘陵或者成都平原的浅丘地带。
具体分布为:在成都平原的周边浅丘陵或者丘陵地带,以成都为中心例,客家人分布在"东山区",即龙泉山脉、邛崃山脉交界的地方,有金堂、新都、成都市的龙泉驿区或者在成都平原上的淺丘黄土地带如简阳、资阳、资中、内江等,目前,成都市郊的洛带古镇就是著名的旅游景区,这里是东山客家人为主的一个聚集区,仍然较好的保留了客家风格的建筑、庙宇、会館和白墙青瓦的民居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