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笃信佛教是受了汉化影响的重要体现,这种信仰不仅在大同营造了云岗石窟,也在在洛阳开始营造龙门石窟,并且在大同与洛阳之间官方,民间也营造了不少石窟,比较著名的有南涅水石窟,高平羊头山石窟等。在隋唐以前,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重心都在北方,控制河阳,那就才是打通南北的第一道必经之路。
1、鲜卑北魏王朝都城在大同,为什么还要在洛阳建龙门石窟?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南北各股势力交互迭代,作为新生力量的鲜卑族在这个时期控制了北方大范围的地域,北魏孝文帝年幼时执政,此时实际政权掌握在冯太后手中,作为北燕皇族的汉族女子冯太后的为人处世对孝文帝拓跋宏产生了巨大的人生影响。孝文帝亲政后认识到如果要巩固皇权,必须学习汉族执政的长处,与汉族融在一起才能长治久安,
所以在大同政权稳定后,排除众异迁都洛阳,并为了保证迁都及汉化的彻底贯彻执行,制定了严厉的制度,甚至死后也不得葬回北方,必须葬在洛阳附近。孝文帝笃信佛教是受了汉化影响的重要体现,这种信仰不仅在大同营造了云岗石窟,也在在洛阳开始营造龙门石窟,并且在大同与洛阳之间官方,民间也营造了不少石窟,比较著名的有南涅水石窟,高平羊头山石窟等,
2、隋唐时的河阳在哪儿?为什么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我国古代的时候把山南水北称作阳,山北水南称作阴。而河一般都是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其它的一般都称作水。那河阳就很好理解了,河阳就是指的黄河北岸的广大土地,河阳三城唐朝设有河阳三城节度使,管理的区域非常大,管理着黄河故道以北,黄河南岸的孟津,荥阳汜水镇,广武镇等地。所以不能单纯认为河阳就是古代的河阳城,
仅看孟津,汜水,广武三个地方的名字,你就知道这地方有多重要了。汜水有汜水关,古代还有两个大名鼎鼎称呼成皋和虎牢关,而广武有一个“广武涧”,古称鸿沟,孟津就是黄河在孟地的渡口,公元528年,胡太后与自己的男宠郑俨合谋毒杀了自己的亲儿子孝明帝,立孝明帝的女儿元姑娘为帝。实际上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虽然只是名义上的,
北魏权臣尔朱荣打着为孝明帝报仇的旗号,北渡孟津,入主中原,然后大肆屠杀北魏皇族。《北史》记载:“河阴之下,衣冠涂地”,北魏陷入分裂,北方再次陷入混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孟津地处河阴,北临黄河,中原以北想要南下中原,这里就是最好的渡口。仅看河阳的这三个地方,发生的大战就不计其数,那河阳之地为什么重要呢?在古代有:“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河阳是韩魏故地,所以素有:“天下腰脊,南北咽喉”之称。
在隋唐以前,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重心都在北方,控制河阳,那就才是打通南北的第一道必经之路,得中原者得天下,得洛阳者得中原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洛阳,因为这河阳三城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洛阳展开的。三城为洛阳关隘紧要,黄河二支流贯穿其间,对洛阳城形成天然的屏障。自古便有“得中原者得天下”,因为中原为天下之中枢,而洛阳有“天下之中,十省通渠”之称,
中原虽然是四战之地,但是任何一个偏居一隅的地方势力,想要逐鹿天下,中原是永远无法回避的第一道关卡。如果不能逐鹿中原,那出门都成问题,何谈逐鹿天下,所以得中原者未必得天下,但得天下者必先要得中原。而中原之中枢洛阳有哪些好处呢?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有提到:“长安四塞之国利于守,开封四通五贯之交利于战,洛阳守不如雍,战不如梁,而不得洛阳则雍,梁无以为重,故号为天下咽喉。
据洛阳之险固,资大梁丰饶,表里河山,提封万井,河北三郡,指挥燕赵。南阳,汝宁控扼秦楚,归德足以鞭弥齐鲁,遮蔽东南”,我们如果把天下理解为一间房子,那中原就是房子的中央大厅,你不出房子则已,只要出房子必然要先进入中央大厅,争夺天下的第一步可以是一隅之地,第二步要想走出去中原是回避不了的坎。而洛阳又是中原回避不了的坎,所以洛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