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南京六部的权力远不如北京六部,但是南京六部也有一定职权。同京师六部一样,南京六部官员也要日常坐班,六部衙门也有人轮流值班,衙门负责人需要定期向北京述职,至于上朝,不是有品级的京官肯定不用上朝的,南京兵部要负责南京地区的守备,南京地区的49个卫所,都隶属于南京兵部尚书指挥,而南京吏部负责南京官员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这个事情北京吏部是不能干涉的,而南京刑部负责南京诸司、公侯伯府、京卫所的刑名;而南京工部的执掌跟北京工部差不多,只是管辖的区域限于南京及南直隶地区而已,至于南京礼部确实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毕竟,皇帝又不来南京,一年到头没有什么礼仪祭祀活动。
1、明朝南京六部和北京六部,权力相差多大?
南京六部管辖南直隶和南方诸省事务,北京六部管辖直隶和北方诸省事务。如南京户部就负责南直隶和浙江、江西、湖广等省税粮以及漕运、盐引勘合等等,其分量远远超过北京户部;南京吏部负责南方官员的京察考功,北京吏部不得干涉,南方地区守备归南京兵部尚书管理指挥,北京兵部调不动南方军队;南京六部里只有礼部职责比较小,因为南京不再举行会试,但南京乡试的规模是北直隶乡试的10倍以上,自正统年后,南京礼部也不负责皇帝登基、葬礼、祭祀活动,
2、都知道明朝在南京有六部,南明时候为何感觉不作为?
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自从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了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之后,因恐饶治不稳,遂将都城由南京迁到了北京。从这以后,虽然明朝仍将南京做为留都对待,而且还保留了中央六部等一整套政府机关,当做备分,然而在实际权力上,南京是难以和北京相比的!因此南京的政府机关与北京相比,只是徒有其表而已。并且在明朝中期以后,还成了朝廷安置遭受排挤官员的所在,
因此尽管明朝有南北两京,但是南京的存在感一直是比较低的!这就是为什么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后,南京无法立即充分发挥出留都作用的原因之一。此外在南明弘光政权执政之时,由于没有来得及做好内部整合,也没有及时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政策,再有南明弘光政权君主昏庸,大臣之间又争权夺力,领兵大将之间又积不相能,所以才会浪费了重整旗鼓的大好机会,故而尽管南京在手,他们也无法充分加以利用!更别说让他们打过长江去,恢复大中原了!况且清军也没有给南明留下加以整合的时间,在1644年打破李自成夺取北京之后,清军立即分兵扫荡大顺、大西这两个北方政权,同时又兵贵神速的向弘光政权发动了攻击!随着史可法战死扬州,弘光政权的防御被粉碎了,南京城也暴露在清军的兵锋之下!最后南京城被清军破,弘光政权随之也就垮台了!而在此之后,就再也没有一支南明抗清力量,可以重新夺回南京城了!综上所述:除了明初二帝在南京有所作为,之后随着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便被边缘化了!而到了南明弘光政权占据南京之时,本应有所作为,但却没有作为!所以当南京在他们手上丟失之后,就再也无法发挥其留都的作用了。
3、明朝的南京官员权利很小吗?为什么?
明朝的两京制与历史上的两京、多京制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留都也设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正统六年(1441)年,两京制正式定型。南京所设立的机构近乎与北京对称,也有五府、六部、九卿等衙门,品级与北京也完全相同,南京也有自己的特点,某些地方不同于北京。我来简单聊一聊,南京远离天子,政权的核心是亲臣和重臣。
南京守备厅会议是南京的最高权力所在,南京守备、参赞是守备厅的常务官,《明史.职官志》说:“南京以守备及参赞机务为要职。”景泰三年(1452)设协同守备一人,多以侯、伯、都督充任,南京半壁江山的事务全交给几个公、侯、伯掌管,皇帝不是很放心,于是在设立南京守备之后,洪熙元年(1425)又命内官监太监郑和以下西洋官军守备南京。
初设守备太监一人,以后增为二人,一正一副,皇帝不在南京,南京就不设内阁了。表面上看,南京守备和南京守备太监是平行的,不相统属,但南京守备太监是“司礼监外差”,天子“三千里外亲臣”,所以守备虽以公、侯、伯之尊,也要屈尊俯首,南京守备厅会议议事时,太监通常“据首席”,目的是保障南京权力核心与整个国家的核心——皇帝保持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