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朱棣为什么绕过济南直取南京,理由非常简单,朱棣打不过南京守将铁铉。可见,朱棣打下南京之后没有人起来武装反抗是很正常的,只要能够顺利度过长江,南京就是朱棣的了,在朱棣已经攻占南京时,胜负已定,试想朱棣又怎会因为一个方孝孺,抛弃万里江山呢。
1、朱棣为什么打下南京就算控制了全国?
对,还真就是因为人家姓朱。换个不姓朱的肯定不是这样的结局,对打酱油的民众来说,天下本就是人家老朱家的,人家叔侄再怎么折腾也是人家老朱家的家事,况且朱棣师出有名啊,人家是“奉祖训,清君侧”,关别人鸟事?对多数朝臣们来说,朱允炆当皇帝和朱棣当皇帝也没啥区别,人家是叔侄争位,无论谁当了皇帝天下都还是姓朱,自己怎么都是给朱家王朝打工,换不换董事长与自己没有一毛钱关系。
对藩王们来说,朱允炆登基后不久就开始削藩,先是废燕王朱棣同母弟周王朱橚为庶人、逼湘王朱柏自杀,后又废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为庶人,搞得“王王自危”,巴不得朱棣“清君侧”呢,再说了,大哥朱标、二哥朱樉、三哥朱都已过世,四哥朱棣上位也完全应该嘛,况且四哥朱棣又实力最强,如果占有了京师,当皇帝有何不可?再说了,朱允炆要削藩,朱棣最多还是削藩,怎么着也坏不到哪里去,所以实在犯不着与朱棣死抗。
守卫京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看到朱棣伐至金川门外、这边大势已去时,马上开门纳降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可见,朱棣打下南京之后没有人起来武装反抗是很正常的。军师姚广孝也是预知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才建议朱棣“疾趋京师”的,可安史之乱就大不同了。安禄山、史思明是反叛朝廷,对于朝臣们来说,一旦安、史成功,他们不仅会丢了饭碗,可能命都保不住,李唐皇室更是如此,他们自然会团结起来,同安、史进行殊死搏斗,
2、朱棣率军南下攻打南京,为什么不怕官军前后夹击?
感谢邀请!这时因为燕王朱棣尽起大军南下金陵(南京)时,已经完全降伏了后顾之忧。朱棣在北平起兵后,对自己背后的官军势力有着充分的认识,当时除了朝廷派遣的以耿炳文为统帅的由南向北的讨伐大军外,在朱棣北平集团的背后,还有两支虎视眈眈的官军势力,那就是宁王朱权的大宁军和江阴侯吴高任统帅的辽东军,朱棣在消灭怀来宋忠部后,立刻以极大的声势,使大宁军卜万、刘真所部溃散,这为朱棣在真定大战中一举袭破耿炳文大军打下了基础。
其后,在朝廷更换曹国公李景隆为讨伐军统帅,帅大军北来之前,江阴侯吴高和都督耿瓛已经领辽东明军前来攻打朱棣部将驻守的永平,一旦永平失守,辽东军南下的大门即被打开,因此,朱棣不得不暂时避免与李景隆大军决战,而是星夜北上,以全军之力、形成局部优势,大败吴高的辽东军,将其逐之关外。随后,朱棣不顾众将以李景隆大军已逼近北平、建议速返的请求,而是乘胜远袭大宁,大宁守军猝不及防,都指挥使房宽被俘、陈亨、刘真投降,宁王朱权无能为矣,也只能束手归降,包括配属于大宁军的蒙古朵颜三卫的骑兵也先后归附,
3、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过程是怎样?他最后占领了全国大部分土地还是只占领了南京城?
朱棣在靖难之役的几乎全程中,由于兵力上的悬殊,其实是一直处于下风的,得益于建文帝“不能杀”的诏令,朱棣才得以在最初的战争中保得一命。这样的对比下,朱棣根本没能力夺取全国其他地方,而攻入南京,靠的也是绕道避开建文帝主力大军的锋芒,靖难之役的后期,其实已再无大规模战争了,通过威逼利诱,长江天险的守将最后投降,这可谓是朱棣命里的运气在庇佑,当然也有适当战略的帮助,否则的话,他最后是必败无疑的!最后进入南京城,由于他也是朱家子孙,接管朝廷的事情就更是轻而易举了,只有小部分人在反对,唯有通过大开杀戒镇压了事,所谓不存在“不流血的政变”,就是这么个过程而已。
4、为什么朱棣绕过济南打南京,为什么建文帝不让济南守军阻断燕军后路,与南京守军合围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