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彝陵州为宜昌府,“宜昌”一名使用至今。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六日,宜昌城解放,市委、市政府从当阳迁驻宜昌城,宜昌的房价、物价过高,真的和收入不匹配,靠打工在宜昌真的活得挺累的,宜昌做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汽车保有量呈直线增长,而宜昌作为一个沿江城市,本身地形呈纵向分布,而且做为一个省副域中心城市,势必会吸引周边大量的人员以及车辆流动,所以Brt一直被人们吐槽也不足为奇。
1、湖北宜昌为什么叫宜昌?历史上如何得名的?
湖北宜昌为什么叫宜昌?历史上如何得名的?“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称夷陵,距今已2000多年历史。据载,楚倾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夷陵之名始于此。索隐解释说:“夷陵,陵名,后为县,属南郡,”“峡州夷陵县是也。在荆州西,”夷陵是战国时代的楚邑,故有“全楚西塞第一关”之称。
关于夷陵名字的由来,“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另有旧志说:“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势而得名。据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县,“汉承秦制”,西汉时夷陵属荆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临江郡为郡,领宜都(今宜昌)、秭归、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县,
三国时,吴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改置为夷陵县,南北朝时,宋、齐皆称宜都郡、领夷陵、宜都、很出(今长阳)、宜昌四县。梁名,西魏改名拓州,后周改为陕州,领夷陵、宜都、长阳、远安四县,到了隋代,改陕州为夷陵郡,仍领原四县。唐代初期仍为夷陵郡,到唐乾元二年(公元761年)复将夷陵郡改为陕州,亦仍原四县,
五代时,始属前蜀,后属南平国,复更名为陕州。宋朝初年仍为陕州,到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改陕为峡,故名峡州,仍辖领原四县,置峡州路,明初始改名峡州府,领夷陵、秭归、巴东、宜都、长阳、远安六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为夷陵州,仅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清初仍为夷陵州,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因其忌讳“夷”字,故将夷陵的“夷”字改为“彝”,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彝陵州为宜昌府,“宜昌”一名使用至今。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一日,中共宜昌市委、市政府在当阳芦家湾正式成立,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六日,宜昌城解放,市委、市政府从当阳迁驻宜昌城。现全市人口4百余万,民族31个,行政区划为5区、3市、5县,即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
2、如何评价宜昌BRT?
我是土生土长的宜昌人,见证了宜昌的发展和繁荣,对于城市Brt我想说下我的看法,宜昌Brt运营至今我认为是成功的,起码所起到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很多朋友列出的弊端主要就是过多的占用了公路交通路面导致引起堵塞,这里我想问一下我们宜昌的朋友:交通高峰期又有哪一条道路不拥堵?宜昌做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汽车保有量呈直线增长,而宜昌作为一个沿江城市,本身地形呈纵向分布,而且做为一个省副域中心城市,势必会吸引周边大量的人员以及车辆流动,所以Brt一直被人们吐槽也不足为奇。
做为一个发展的城市,离不开广大的基础民众,保障广大市民安全有效的出行也是一个城市管理者的担当,近几年市政工程又新建了好多条城市道路,连我都有好多路都不知道,对于宜昌城市交通我是认为市政府的领导层还是很不错的,最近又听说宜昌要上轻轨了,我是举双手赞成!内心是希望宜昌这个城市越来越好!最后还是要吐槽一点:就是宜昌的房价、物价过高,真的和收入不匹配,靠打工在宜昌真的活得挺累的!,
3、宜昌为什么人口不多?
我是正宗的宜昌人。西陵、伍家和点军三个区都生活过,我还应该算是有一定发言权的,我是从2006年开始用心工作的,在家乡已经连续工作15年了,工作了15年,我的社会保险居然还有好些年的资金缺口,凭我个人能力无力补上,按常理,工作15年,社保也应该已经缴满15年,但在宜昌,这绝对是个奢望。宜昌人囗不多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农、工、商三大基础产业的就业质量不咋地,平均不到3年就要失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