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是指公益二类部分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在进行,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将转为企业,20年底这类事业单位取消编制转企,但职工获平均工资3倍补偿金随着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推进,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时刻牵动着事业单位职工们的心,事业单位按社会功能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种类别,三类事业单位有不同的改革方向。
1、事业单位改革成企业的好处有什么?
2020年底这类事业单位取消编制转企,但职工获平均工资3倍补偿金随着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推进,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时刻牵动着事业单位职工们的心,事业单位按社会功能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种类别,三类事业单位有不同的改革方向。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为行政机构,从事公益服务的改制为公益服务事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
其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影响最大,将取消编制改制为企业,目前全国很多地区已开始进行大规模转企、合并的工作,将有大量职工因此受影响,甚至会有一些人面临失业下岗的风险。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与转制单位解除聘用合同的原工作人员,转制单位可支付经济补偿金,在该转制单位工作年限满6个月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月工资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可以获得月平均工资3倍的经济补偿金,
2、事业单位如何转企业?
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在进行,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将转为企业。一方面,从单位性质来看,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后,财政不再对其保障经费,其经费主要依靠自已经营活动进行保障,转为企业后就少了很大一部分财政拔款的经费,转为企业后单位在发展上会有很大的困难,同时,也很难进入财政拔款行业了。但是,在业务发展中也有了很大的自主权,
另一方面,从人员编制来看。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后,所有人员就失去了编制,人员不再是财政供养人员,财政从此不再保障人员经费,人员属性己是企业人员了,第三,从人员的晋升通道看。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后,编制部门取消了事业人员编制,人员从事业人员转为企业,但以后要想转为事业人员,除高管在工作突出的情况下可以考核提拔到机关事业单位任职,其他人员必须道过招考才能进入机关事业单位。
3、事业单位改企业单位,事业编制怎么办?
自收自支类编制取消,今后不会再有这种编制类型,如果是全额或者差额事业编制,则是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剥离原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和公益服务职能,整合到其它事业单位,原来的事业编制和使用编制的人员随之安置到新的单位。一、关于自收自支类事业编制的去向说明:自收自支类事业编制,是地方政府在管辖范围内,因为编制紧缺,根据实际用人要求,由当地机构编制部门自行核定的编制类型,其经费支出等由当地政府财政部门承担,管理也由地方政府人事部门管理,只需要到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即可,
随着机构改革的发展,中编办明确要求,除了国家规定的行政编制、工勤编制、事业编制之外,不允许存在其它编制类型。事业编制也只能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分为全额供给和差额供给,所有自收自支类地方自定事业编制全部核销,人员妥善安置,2014年开始,大多数省份已经不再承认自收自支类事业编制,全面进行了清理整顿,将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或者剥离管理职能,成立新的事业单位,或者整合到其它事业单位。
二、关于自收自支类事业编制人员去向问题:1、正式职工,通过人事部门正式安置的工作人员,比如招考、大学毕业生安置、复转军人安置,以及事业单位正式人员调动、提拔等正规渠道进入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的人员,一种是随着管理或者公益服务职能,划转到新的事业单位工作,根据新单位属性,使用全额或者差额事业编制。2、聘用人员,或者是临时工、违规进入体制内人员,随着自收自支类编制的取消,和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可以选择自主择业,或者安置到新改革成立的企业,不再保留事业人员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