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会说武汉话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今天的武汉不是以往的武汉了,已成大武汉了。在不在学校里说武汉话?他基本上听不见,为啥,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不会说武汉话,这不为奇,也不重要,能在武汉赚钱也就行了,作为我在武汉生活了68年的老武汉人,我谈点对武汉话的了解。
1、武汉公交地铁为什么不用武汉话报站?
武汉话报站:乘客您好,楼斗桥到鸟,请在楼斗桥下车的乘客带好随身携带的行李,准备下车。”外地人可能听不懂,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个样子的:“乘客您好,六渡桥(武汉一地名)到了,请在六渡桥下车的乘客带好随身携带的行李,准备下车。”乘客想把武汉话报站录下来可以看出来,汉话的报站和普通话其实差别并不大,但是从2016年首次上线,一直没有能推广开来。
楚天君了解到,当时开通武汉话报站的是313路公交(原老汉口旅游专线),同期开通的还有402路的普通话、英语双语播报,402的双语播报貌似推广的还不错,313路的武汉话就没有推广开。为什么呢?从记者第一天的探访可以看出点究竟,外地人觉得懵圈、还有些本地人也觉得好土其实这个问题是有解决的办法,比如借鉴402路,实行普通话和汉话的双语播报。
2、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不会说武汉话,这是为什么?
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不会说武汉话,这不为奇,也不重要,能在武汉赚钱也就行了,标准的武汉话还要数老年一代人。现在不会说武汉话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今天的武汉不是以往的武汉了,已成大武汉了,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小巷到大街,从菜场到商场及各层面都是用普通话交流融合。四面八方的人在武汉创业,生根开花结果,显然离不开普通话,
3、武汉人究竟说的是什么话?
作为我在武汉生活了68年的老武汉人,我谈点对武汉话的了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真正的武汉人是汉口为中心,而汉口是指黄埔路到汉正街一带。这一带是解放前武汉的商业文化中心,包括江汉路到汉口长春街的各国租界,武汉的百年民校如市一男中,即今天的二中。市一女中,即今天的市16中,我在1954年起生活在大智门活车站附近的天声街。
先后在一元路小学,市16中,市二中读书,我只知道那时武汉人是以黄埔路以上称为汉人口,黄埔路以下为乡下。因此正宗的汉口话是黄埔路以上的,而黄埔以下因靠近黄陂。很多黄陂人融入其中,因而话中融入黄陂话,被中心城区即黄埔路以上的人称为乡里话,而武昌话又与汉口话不同。我们老武汉人一听就分得出来,而汉阳话因汉阳蔡甸人多,话音带有浓重的菜甸音。
4、在武汉,感觉现在已经很少听到有人讲武汉话了,基本上都是普通话,这是为啥?
感觉不光是武汉话,好多方言现在都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可能性,我曾经问过我上小学的儿子,你们班上还有人会说武汉话吗?在不在学校里说武汉话?他说,基本上听不见,为啥?因为老师-不-让-说-。所以说,现在的小孩根本就丧失了学说本地方言的空间和环境,从小孩呱呱落地开始,不管现在年轻的爸爸妈妈是来自哪里,都很奇怪的憋着一口普通话来和孩子交流,再加上电视上广播里,全是普通话,哪里还有一点方言生存空间。
只是在个别地方电台的部分节目里,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方言广播,就算是老人帮着带孩子,老人往往也是憋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你说,这方言在这么搞下去,可不就只剩下慢慢走向消亡了,我在这里呼吁一下,留住方言,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开始,普通话肯定是要学,各地的方言也可以加入学习课程,我相信,小孩子在课堂上学说自己的方言肯定会觉得非常有趣。
谢谢邀请,地铁一号线的站名都是武汉的地名,并不是专门为了站名好听而取的哦。而且这些地名一般都是有典故、有来历、有说头的,比如说,宗关俗称上关,与下关汉口汉关对称,和武昌关,汉阳朝关一起,同属旧江汉关监督署,是过去的征税机构。名源\
5、武汉地铁一号线的站名为什么都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