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抗战时期,“保卫大武汉”是怎样出来的。(陈诚在武汉)战至1938年10月下旬,鉴于日军已经从北、西两个方向上突破至武汉外围,为了贯彻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军事委员会下达了放弃武汉的命令,四个兵团的部队分别向南、向北和向西撤离战场,武汉会战结束。
1、武汉和武汉人在全国人中的印象如何?
武汉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老武汉人已经逐渐被全国各地前来落户的人占据了大部分位置,有的是前来买房的,有的是过来做生意的,慢慢地各地前来的人越来越多,将全国各地的风俗习惯都综合融合在这一个地方形成了统一性的包融,因为改革开放的原因甚至连全世界各地人的性格也容入进来了,相互沾染,取长补短,因此,此地,刚来的人开始并不适应,可住过一段时间之后,大多数人都融合在这种氛围之后基本都被这里吸引住了,没被吸引的只是少数偏激性格的人很难很不愿意大众融合的那一少部分短暂接触的人!因为武汉是个综合性极强的地区,有一定的特殊的江湖气息,喜欢独处的人一般很难在这里生存!是个很锻炼人的地方!待久了的人才深有体会!一般在武汉生活过的人出去之后给人的感觉非常老炼!武汉实际上是全国包容性最强的城市!。
2、抗战时期的北平、上海、武汉、天津,沈阳、南京、广州、青岛,城市实力如何排名?
如果尊重历史,就应该这样排名:上海、武汉、天津、沈阳、南京、广州、青岛、北平,为什么把武汉排第二?武汉是由汉口市、武昌市、汉阳县合并而成,当时是内陆最大的通商口岸,有“九省通衢”之称,租界云集,工业强大,商业繁荣。我想说,抗战时期,“保卫大武汉”是怎样出来的?有哪个抗日战役国军动用110万军队在武汉东南西北与日军血战?有哪个战役让全中国人热血沸腾与日军殊死一战?有哪个战役能毙日伤日25万人?有哪个战役苏联投入了那么多援华空军?不知道的朋友可以到武汉的解放公园看看,那里长眠着多少苏联烈士!为什么?因为那时的武汉是国家的中心,保卫大武汉就是避免亡国,
从武汉大会战后,日军就一蹶不振了,速战速决的战略彻底失败了。“大上海”“大武汉”还有第三个大吗?武汉的工业商业在抗战之前就是“驾乎津门直逼沪上”了,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所以大家不要带着狭隘的地域观念看待历史。
3、武汉会战打得有多惨烈?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会战后宣布,战役期间毙伤日军275000余人,自身伤亡40余万人,这数字确实有点不靠谱,因为日军总计出动了九个师团、一个加强旅团级支队、特种兵部队和补充兵35万余人,如果按国军公布的战报,那么日军基本就算给全歼了,武汉怎么可能最后沦陷?而日本人的战报也不着边际,宣称会战中伤亡仅32000余人,其中阵亡不足7000人,薛岳头一个在万家岭上冷笑,
(武汉卫戍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武汉会战中国军队的策略是“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也就是说,这次会战是围绕在武汉外围绵延上千里的战线上展开的,而不进行上海、南京那样的城市保卫战,从规模上说,双方的参战兵力、作战时间和战线长度,都大大超过了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日军动用了第2、第11两个军的35万兵力,而中国军队投入了两大战区、四个兵团共129个师的庞大兵力,总数应该突破110万人,战场参与厮杀的人数接近150万,
关于武汉会战日军的进攻方向,许多军史爱好者一头雾水,简单点说,日军是分四路呈扇面形围攻武汉的,其中冈村宁次的第11军就分成了三路:沿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的第6师团单独为一路、第11军主力四个师团加一个波田支队沿长江南岸向武汉以西直接攻击前进为一路,攻陷九江后,又分兵绕过鄱阳湖迂回武汉以南的第101师团、第106师团为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