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是因为深圳有以下2个优势,利于后来的发展。年代设立的特区不只有深圳,还有珠海、厦门、汕头、宁波等,但只有深圳的发展是最成功的,这跟紧邻香港是分不开的,深圳有很好的港口资源深圳一开始就是发展加工贸易产业的,原料零部件是进口的,产品大部分是出口的,因此需要良好的海运条件,深圳有这个条件,蛇口、盐田都有良好的海港资源。
1、深圳并不是平原大坝,为什么当初还要重点发展深圳?
当初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是因为深圳有以下2个优势,利于后来的发展。一、靠近香港,便与引资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是非常穷的,外汇更是稀缺,对深圳基本没有什么钱投入,只能给政策以吸引外资,当时的香港经济已经很发达了,资金充沛,产业也在逐渐地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外移,而内地岂有充沛便宜的人力资源,又有庞大的未经开发的市场,是港资的首选投资地。
内地封闭了几十年,又刚刚经过文革,香港社会对内地情况了解不多,甚至有很多误解和恐惧的,让港商深入内地估计很多人不敢,而深圳紧邻香港,港商过来很方便,工作生活便利,要有什么事,跑回去也很方便,语言(粤语)也听得懂,生活饮食等习惯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再加上深圳本地人在香港的也不少,所以港商对甚至这个地方相对熟悉一些,担心相对少一些,把特区放在这个地方,利于招商引资。
第二、深圳有很好的港口资源深圳一开始就是发展加工贸易产业的,原料零部件是进口的,产品大部分是出口的,因此需要良好的海运条件,深圳有这个条件,蛇口、盐田都有良好的海港资源,最初的加工贸易区就设在了蛇口。现在的深圳港,吞吐量应该能排进全国前三,其实,80年代设立的特区不只有深圳,还有珠海、厦门、汕头、宁波等,但只有深圳的发展是最成功的,这跟紧邻香港是分不开的。
2、深圳发展到底有多快?
四十年前呢,深圳市还叫宝安县,只有三百人口,一个保安农民平均每个月只能挣二十二块五毛钱,但是到了二零一九年,深圳已经是两千多万人口的大都市了。平均月薪九千七百三十七块,逼近七万亿元,这四十年,深圳已不可思议的增长速度完成了从荒僻的边陲小城到国际大都市的蜕变。一九八四年,天安门前的国庆游行队伍当中,来自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彩车以恢宏的气势登场,
车身是船型的,象征着拥有全球最大出口港的深圳。行情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星辰大海,上面呢有一块醒目的标语牌,用红色大字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的故事就此开始,一九七九年,蛇口在建工业园,当时的工人是拿死工资,要完成每天四十车的定额工作量,但是运石料的工人每天只能装卸二十多车。你看这每天拖一拖工期就变得遥遥无期了,
蛇口之父袁庚把心一横,做出了石破天惊的改革,答应工人完成定额的工作量,每车奖励两分钱,超出定额的工作量,每车奖励四分钱。现在你听起来大概会觉得说这不就是绩效制吗?但是当时平均主义是他北京发奖金,想都别想,正在一出工人们积极性大爆发,赚来的都是自己的,起早摸黑不磨洋工,每人每天装卸石料一百车以上,大大缩短了工期,工人每个月能多赚一百块,这是普通农民的四倍工资啊奋斗的收获,那是肉眼可见。
四分钱的改革也给蛇口工业区建设创造了上百万的产值,这是中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先生把多劳多得的大饼落实成了具体的制度,这样的改革吸引来了天南地北三教九流的人。当时在南海的任正非和在湛江的马明哲,正是受此影响,前来深圳吃苦淘金,在深圳啊,最让人苦中作乐的就是苦后一定有人来到深圳的人很坦率,来的谈钱,没人会觉得你物质全天候累得像农民工也没人敢小瞧。
因为你的世界真的很苦,一九八二年,国贸大概开建高一百六十米,共五十三层,曾经是国内第一高楼,而建造速度是三天一层。在当时的世界上绝无仅有,深圳速度,第一次惊艳全球,英雄惜英雄。一九八八年,海峡对岸的郭台铭闻风来到深圳,他在郊区租了一栋五层楼的厂房,周围全是荒草,水电都不方便,富士康当时招了一百五十个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