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 > 阜阳市 > 民俗研究,研究民俗学具有哪些意义

民俗研究,研究民俗学具有哪些意义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11 08:03:23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研究民俗学具有哪些意义

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研究民俗学具有哪些意义

2,关于民俗文化的资料 100字左右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发反反复复

关于民俗文化的资料 100字左右

3,有关春节的民俗探究

春节是特殊的文化现象,说它特殊,因为它不像一种普通的生活方式,可以简单替换或改变。她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春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的情感的聚合。“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回家团聚,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除了一般的生理满足外,还寻求文化的归属与心灵的安顿。在信奉耶稣基督的西方社会,人们以圣诞作为最盛大最神圣的节日,他们在圣诞节日仪式中获得精神愉悦。而中国人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有着同样的文化功用,只是春节更充满人世伦理色彩,人们奉祀家族祖先,亲人聚会欢乐,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 春节节俗的传承更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重视具体的春节民俗事象,特别是那些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情感,具有生活情趣的节俗。正是春联、年画、鞭炮、龙灯、狮舞、团年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春节礼物等民俗节目营造了春节的气氛。我们对一些传统民俗项目不应该简单的禁止,事实上,这些年来年味的淡化与我们对某些传统民俗项目的禁止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时间机器的操纵之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匆忙而功利,人们的精神焦虑而孤独,我们不妨在民族节日中对礼仪的、象征性的、微细而温情的文化事象多加强调、提倡。

有关春节的民俗探究

4,中国民俗现象分析

中国民俗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的观照 对于生活在九十年代的许多人来说,民俗文化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座的各位自愿在这里接受民俗文化和礼仪知识教育,本身已足以说明各位礼仪知识的觉醒。对于诸位来说,不管以前是否了解文俗文化,有两点应当而且必须明确:其一,民俗文化不是远古时代的残留物(SURVIVAL),即古文化的遗存,而应该把民俗文化看作是古文化在当今的延续或传承,因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也能成为民俗事项。我们在研究民俗文化时,较多地涉及古代民俗礼仪,这种古代民俗文化,应当看作是古代人的生活相,即古代人的现世生活。其二,我们的办学方向和各位的求知意向,决定民俗文化这门课程不能过多地阐释民俗学理论知识,而着重解析各种纷繁复杂的民俗事项。我认为,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有助于各位对民俗礼仪的把握和在今后的礼仪礼宾工作中起指导、提示作用。因此,必须明晰,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奔波的人们,也时时实践着、体验着、传承着各种民间礼仪。我们在生活中多多少少要赶时髦,因为我们的生活在发展。同时,中国人是一个重人情、重团聚的民族,我们都喜欢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同享欢乐。我们谁也不能免俗。中国民俗文化-“福”字倒贴与传统心态 各位是否留心注意过,每逢过年过节,在这些喜庆的日子里,有些地方传承着这样的习俗:在菱形的红纸上写着一个大“福”字,倒着张贴,以示“福到了”。这一习俗,反映着我们民族的传统心态——求福避祸,趋利避害。“福”字在汉语词汇中,作为“祸”的对立面,是个喜庆词。古人把“全寿富贵”称为福(《韩非子、解老》)。在民俗文化中,人们一向把“福”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福”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人们称生活美满、万事如意的人为“福人”。“福台东海长流水,寿的南山不老松”是旧时祝寿时广泛采用的对联。古时把酒称为“福水”,把女子行礼称为“万福”。称天国神仙住的地方为“福地”。送旅人上路常用“一路福星”。“福星高照”以示吉安。用福字作人名、地名、商标名的更是不胜枚举。可见“福”字渗透到民俗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民众的心灵深处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有福就有祸。祸在生活中成为不幸、痛苦和灾难的代名词。工作生活中出了纰漏或偏差,我们称之为“闯祸”。因言语不慎而招致麻烦或不幸,被称为“祸从口出”。由于内部纠纷而引起的祸患,人们称之为“祸起萧墙”。在古代甚至把女子视作一切不幸的根源,将女子称为“祸水”。为什么长久以来人们流行着倒贴“福”字的习俗,又为什么人们在虔诚地祈求福星高照的同时又小心翼翼地躲避一切祸患和灾难呢?让我们简单地看一看形成这种传统心态的原因吧。我们知道,在远古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我们的远古先民面对着大自然,常常流露出无可柰何的心理。在现实无力回天的困境中,人们转而求助于冥冥之中的保护神,祈求通过神力征服自然。原始宗教思想由此而产生。实际上,美妙的宗教天堂终究是一个幻影。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贫苦百姓由于科学的不发达,生产力低下,而终年在悲惨凄苦生活的漫漫长夜中挣扎。在此情形下,福就成了人们心灵上苦苦追求的最后一线希望。人们在苦难的生活中渴望平安幸福。人们为了让子孙后代享福,即使到了垂暮之年也不惜当牛做马。为了来世享福,人们可以终日受煎熬,也要捐钱修庙,筑桥铺路,行善积德。历代统治者也利用民众的这种求福避祸的心态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福”所产生的民俗伟力,客观上稳定了一代又一代贫苦百姓,使他们忍辱负重,不敢铤而走险。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福的这种传统心态,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积淀为小生产者,特别是手工业者、商人的稳固的文化心理,都市市民也深受其影响,直至今日仍时时呈现在我们的民俗生活中。
文章TAG:民俗民俗研究研究民俗学民俗研究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