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朝廷的帝王,考虑的一定是国家的整体利益,根本不会顾及一个小女子的个人感受。汉武帝时与乌孙国王和亲的细君公主也只是皇亲宗室的女儿,她的父亲是江都王刘建,无奈之下的王昭君,强忍内心的极大屈辱,被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纳为妻,所有的这一切都与关羽败走麦城遭到围困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被拒绝;江陵的南郡太守麋芳,驻公安的将军士仁因曾经遭到关羽轻视,不能够全力供应军需物资和及时救援,最后兵败身亡有莫大的关联。
1、关羽怎么死的?
丝语观点:关羽是败走麦城,西逃璋乡时遭擒被东吴马忠所杀关羽当年陷腹背受敌、进退两难的困境,最后败走麦城西逃璋乡时被东吴马忠擒获斩杀,可以说既有战场瞬息万变的“现实”原因,也有其个人性格的因素,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客观、准确看待和分析。一、战场瞬息万变的“现实”原因,一场战争的胜负走向取决于天时、地利与人和,关羽攻打曹仁之时,既不占天时,也没有地利,甚至已经丧失最根本的人和,所以失败已经注定。
1)、不占天时,当年孙权曾经派使者为其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遭到关羽辱骂而怒,转与曹操结盟攻打蜀汉,关羽攻打曹仁,天时已经不占。2)、失地利,孙权当时已与曹操结盟西征关羽,并派陆逊攻占夷陵、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了关羽入川退路,关羽已经深陷进退两难的境地,地利已失。3)、无人和,被围困的关羽曾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遭到拒绝,没有了人和、进退失据的关羽不得不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在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西逃璋乡(当阳县东北)时,其部下皆降于孙权,自己和儿子关平也被擒。
二、个人性格因素,可以说关羽是我国自三国以来,忠、义、勇的典型代表,正是其自视甚高的武艺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情深,使得他慢慢形成了一种轻视他人及部下高高在上,甚至“刚愎自用”的个人性格及情结。所有的这一切都与关羽败走麦城遭到围困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被拒绝;江陵的南郡太守麋芳,驻公安的将军士仁因曾经遭到关羽轻视,不能够全力供应军需物资和及时救援,最后兵败身亡有莫大的关联,
2、历史上的李自成是怎么死的?
李自成,原名李鸿基,驿卒出身,崇祯二年(1629年)参加张存孟起义军。后来,他辗转投入高迎祥麾下,随着义军不断壮大,作战勇猛的李自成被称为闯将,崇祯九年,他被推为闯王,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农民军攻入北京城,一举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不久,山海关一片石(地名)之战,大顺军遭吴三桂关宁铁骑和清军的联手夹击,惨败而回,李自成匆匆在明宫武英殿内举行即位典礼,随即放火焚烧宫殿并仓惶撤出只待了短短42天的北京城,
之后,面对清军与吴三桂部的追剿,李自成数战数败,被迫转战南北,并于1645年行军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时,他率20骑入山侦察地形(亦有打粮之说),突遭乡民袭击,李自成从此失联,不知所终。一直到今天,关于李自成的迷踪和死因仍无确切说法,综合各类记载和传闻,大致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死于九宫山说”和“禅隐夹山寺说”。
据《明史》和《小腆纪年》以及《南疆逸史》等文献记载,李自成率大顺残军抵达湖北九宫山时,见闯王大势已去,队伍逐渐散去,自成本人领20骑进山,被乡民程九百、金一柏等人用铁锄击毙,同治年间的《通山县志》对此也有记载。但“九宫山罹难说”也有两点可疑之处,首先是清英亲王阿济格在奏报中说闯王遗骸“尸朽莫辨”,其次是南明兵部尚书何腾蛟在给唐王的奏报中说“职在九宫山已将李自成斩首,但亲兵将首级不慎丢失”,
从他两人呈上的奏报可以看出,事发时他俩均未在场,也没亲自验看过闯王遗骸真伪,所以语气写的含混莫名,或许是从部下嘴里听来的消息。民国学者申悦庐最先质疑闯王“九宫山死难说”,他认为李自成兵败后并未死于九宫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将孙某某,他本人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老死于湖南石门县夹山灵泉寺,如此离奇诡异的说法,真的能信吗?申悦庐这个推断主要依据是清顺治时期醴州知州何璘所作《书李自成后传》之阐述,何璘在经过实地考察,仔细询问当地老人以及寺僧后,认为李自成并未死在九宫山,而是制造假象,迷惑并摆脱清军以及南明政府军的追击。